亚洲金融风暴是1997年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时期,从1997年7月开始席卷东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该危机是东南亚吸引资金涌入后,因为实际生产力不如账面,导致经济出现泡沫,危机源于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而爆发,随后进一步波及至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及其它资产,相关资产的价值也因此暴跌。
该事件在泰国又称“冬阴汤危机”(泰语:วิกฤตต้มยำกุ้ง)。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幻象,而随后资本的投资减少,使亚洲各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纷纷进入经济衰退。危机还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一些国家也因为危机陷入长期混乱。除此之外,危机甚至因而影响了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经济。
冬阴功汤(Tom yum 或者tom yam) 是泰国和老挝的一道富有特色的酸辣口味汤品。也叫东炎汤,在泰国非常普遍。主要食材有柠檬叶、香茅、虾等。泰国大小餐馆、普通人家常饮此汤,从而成为泰国菜的代表。
亚洲四小龙指自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间,亚洲四个发展迅速的经济体—韩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
【背景资料:韩国(韩语:대한민국;英语:Republic of Korea,South Korea),简称“韩国”。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329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面积的45%),通用韩语,总人口约5200万。首都为首尔。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创造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APEC、世界贸易组织和东亚峰会的创始成员国,也是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半导体、电子、汽车、造船、钢铁、化工、机械、纺织、化妆品等产业产量均进入世界前10名。韩国的资讯科技产业多年来一直执业界之牛耳,制造业与科技产业发达,除高速互联网服务闻名世界外,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等平面显示装置和移动电话都在世界市场中具领导地位。大企业集团在韩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的大企业集团有三星、现代集团、SK集团、LG、浦项制铁、韩华集团等。)
台湾,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纵跨温带与热带。人口约2341万,超过70%集中在西部的5大都会区,其中台北都会区最大。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支柱产业。
香港(Hong Kong),简称“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6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总人口74742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均寿命全球第一,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四。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
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之外,还包括周围63个小岛。8世纪属室利佛逝;14世纪始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王朝;18-19世纪属柔佛王国。19世纪初沦为英国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新加坡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凭借着地理优势,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根据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
亚洲四小虎(英语:Tiger Cub Economies)指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四个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1990年代都像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得名。
【背景资料: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尼(Indonesia)。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1913578.68平方公里, 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面积较大的岛屿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印尼人口2.62亿,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数百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45%,巽他族14%,马都拉族和马来族分别占7.5% 。民族语言共有200多种,官方语言为印尼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13—14世纪在爪哇形成强大帝国、16世纪末沦为荷兰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独立,1950年8月成立共和国。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航空航天技术较强。石油资源可实现净出口,印尼曾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泰王国(泰语: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语:The Kingdom of Thailand),简称泰国(Thailand)。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其西部与北部和缅甸接壤,东北边是老挝,东南是柬埔寨,南边狭长的半岛与马来西亚相连。公元1238年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罗。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暹罗因此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世纪末,拉玛四世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拉玛五世借鉴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932年6月,民党发动政变,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1939年更名泰国,后经几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国。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和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20世纪90年代跻身为“亚洲四小虎”之一,但在1998年经济危机中受重大挫折。泰国是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世界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和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
马来西亚(马来语、英语:Malaysia),简称大马,是君主立宪联邦制国家,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国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全国面积共33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即马来半岛(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东马)。马来西亚人口3268万,其中马来人69.1%,华人23%。公元初,马来半岛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16世纪开始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20世纪初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加里曼丹岛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地。二战中,马来半岛、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国家,官方宗教为伊斯兰教。马来西亚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突飞猛进,为亚洲四小虎之一,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实施马来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 。
菲律宾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简称菲律宾(Philippines),位于西太平洋,是东南亚一个多民族群岛国家,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200万(2019年11月)。14世纪前后,菲律宾出现了由土著部落和马来族移民构成的一些割据王国,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纪70年代兴起的苏禄王国。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此后,西班牙逐步侵占菲律宾,并统治长达300多年。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宣告独立。同年美西战争后,成为美国属地。1942年到1945年被日本侵占。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7月4日,菲律宾获得独立。菲律宾是东盟成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24成员国之一。菲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及世界的新兴市场之一,但贫富差距很大。独立至今,菲经历数次经济快速成长,然而政局时常动荡,政府贪污腐败,社会的不安定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背 景
1989年,因为预期亚洲经济可能以超级高速发展,在全球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近一半的资本净流入亚洲地区。南亚经济体为了筹款,以提高利率的方法,尤其吸引追逐高回报率的外国投资者,因此吸引该区域流入巨大的资金,经历剧烈的资产价格上涨。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8%至12%的高GDP增长,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
1990年代,一系列事件冲击着经济和政治环境:1991年12月人民币和日元的贬值、美国利率的上升及进而走强的美元、半导体价格的骤降,都影响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当美国经济在90年代早期从衰退中恢复时,格林斯潘领导的联准会开始提高美国利率来对抗通货膨胀。相较于东南亚一直以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热钱,这使得美国成为比东南亚各国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这抬高美元的价值。对于那些把货币锚定美元的南亚国家来说,走高的美元使得它们的出口更加昂贵、失去国际竞争力, 造成东南亚工厂搬迁到中国,所以1996年春季时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预期显著下滑,使他们的经常账户更为恶化。
1994年(经济学家对亚洲经济繁荣的批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一篇文章抨击“亚洲经济奇迹”的说法。他认为东亚的经济增长是长期以来增加资本投入的结果。然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微乎其微。克鲁格曼认为,只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以带来长期的繁荣,而非资本投入。克鲁格曼本人承认,他没有预见危机,更没有预料到深度。崩溃的原因在各金融界存在争议。泰国经济因“热钱”陷入泡沫;泡沫膨胀过程中,需要的钱就更多。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地的局势因为裙带资本主义的存在而更加复杂。到90年代中期,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在私有部门都有着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而固定化利率的维持鼓励向外借款,并导致金融和实业企业承受额外的外汇风险。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亚洲金融危机不仅由市场心理或技术导致,更是由扰乱借贷激励的政策所导致。大量的信用关系使经济杠杆化严重,推高资产价格直到一个无可维持的地步。资产价格最终崩溃,迫使个人和企业对债务违约。巨大的恐慌导致债务债权的大量逃出,带来信用紧缩和破产。另外,在外国投资者尝试着取出现金时,外汇市场便被危机国家的货币淹没,冲淡了货币的价值,加大它们的贬值压力。为了避免货币崩溃,这些国家的政府把国内利率提到极高的程度(以缓解资本外逃的现象);为了干涉外汇市场,用外汇储备以固定汇率买下多余的本国货币。而这两种政策都不可能长期维持。很高的利率本身就可能危害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对一个工业水准不高的脆弱经济将会造成严重的灾难,而政府正在耗竭数目有限的外汇储备。当资本外逃之势无可避免之时,当局便放弃固定汇率,转而允许汇率浮动。本国汇率的贬值意味着,那些以外汇标价的负债转以本国货币的标价会不断升值,使债务急速上涨,这就导致更多的破产、危机加深,金融市场很快将陷入混乱之中。
经过
1997年7月,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至1998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7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至年底。
第一阶段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997年9月,金融形势开始回稳。9月中旬,世行会议在香港召开,与会者就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整个形势似乎走向好转。甚至向来谨严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也说,他相信菲律宾的货币金融风暴将会很快“烟消云散”,而且这一天的到来将比人们所预想的还来得快。
9月下旬,情况又开始发生异变。先是国际信贷评级机构将马来西亚及菲律宾金融级别向下调低。人们开始质疑东南亚经济状况,感到情况并不妙,货币仍然疲弱。
9月26日,印尼盾与美元的比价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125兑1美元。
9月27日印尼盾一度再创新低。早盘时曾跌至1美元兑3.2015林吉特的历来最低水平,过后稍微回稳,东南亚市场闭市时1美元可换3.1950林吉特。接着,东南亚各市场惊慌地抛售他们本国的货币,购买美元以作美元补仓。
9月30日,林吉特、印尼盾及菲律宾比索跌至新低,其中林吉特跌幅最大,林吉特在亚洲交易结束之前,曾跌至纪录低位的3.25,是日收市报3.245。
10月1日,东南亚货币市场经历了悲惨的一天。印尼盾、菲律宾比索及马来西亚元跌至纪录低位。通常不易波动的新加坡元也跌至39个月来的低位。泰铢收市时,兑美元比7月2日时下跌约40%,林吉特在交易早段引人注目地下跌,不足两小时已跌超过4%,后来林吉特跌至3.4080,后市报3.3550,这是自1973年林吉特浮动以来,兑美元的最低价位。林吉特下跌再次对地区其它货币造成冲击,纷纷下跌,印尼盾跌至历史低位3.445左右。到10月3日,也就是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三个月,印尼盾跌了53%,是世界货币历史上贬值第二严重的货币,仅次于当年贬值63%的土耳其里拉。在这一天,世界贬值最利害的五种货币还有泰铢跌32.69%、林吉特跌25.01%和菲比索5.27%。亚洲货币中,三个月的跌幅为:港币0.12%,印度卢比0.73%,韩元2.71%,台币2.8%,日元4.86%,新加坡元6.71%。此后,在亚洲及全球卷起了新一轮的金融飓风。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自今年7月1日至10月31日止的4个月内,马来西亚货币经过重创,贬值近30%。隆股市的综合指数已经巨幅下调了37.77%,由1078.90点泻落至664.69点。股市的低落和暴跌,不但使综合指数回到1993年大牛市前的水平,许多公司的股价还跌破1林吉特水平,在10月28日股市猛跌时,股价在1林吉特水平以下的股项共有27只。除了多只股项的作价跌破1林吉特,还有不少股项的作价徘徊在1林吉特边沿,随时都可能跌破1林吉特水平,加入“股价1林吉特以下俱乐部”。马来西亚今年第3季经济增长已放缓至7.4%,远比第2季的8.4%及去年同时期的8.1%缓慢。
11月6日,泰国首相猜瓦利因无力重振经济,在向泰王提出辞职。
11月15日,泰国首相川吕沛就职。他领导新政府决定把挽救泰国的出口业当作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为了解决出口商的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在11月中特别拨出700亿泰国铢的贷款,政府用这笔贷款来帮助泰国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出口业作一搏。
11月10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说,为了确保国家的命运操纵在自已人民的手里,他将在近期内推展一项全民运动,重振国家经济与发展。他指出,这项全民运动将从公众平时的种种习惯,例如旅游、工作、购物、学习等方面着手,让每个人都能明确的了解到他们所能扮演的角色。川吕沛还把重整金融业列为首要经济任务,11月20日,宣布了一项结合短期措施和中期措施的双轨政策。他说,政府将不让经济危机威胁到国家安全。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11月28日穆迪信贷评级机构调低泰国外汇的信贷评级,对泰国外汇债券和票据评级从原来的Baa1级调低到Baa3级,作出负面评估,也对泰国银行存款评级从原来的Ba2级调低到B1级,而对泰国的短期债务评级则给予“非优惠”评级。
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2月5日,评级机构Thomson BankWatch宣布把泰国的国家债务评级从“BBB”减至“BBB-”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
1998年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
1998年8月初,趁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路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准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
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美欧国家股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区域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受影响地区——泰国、韩国、印尼
泰国、韩国和印尼是受金融风暴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资产泡沫消失后由于国家接近破产状态,没有能力还清债务,极需要国际支援。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受到波及。而中国大陆、新加坡、台湾虽有影响,但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日本则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投资能力大减,尽管有些投资韩国的银行受到损失而破产,但总体而言,日本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东南亚——金融巨鳄索罗斯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
马来西亚方面,本次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经济严重受挫。当时的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在痛斥外汇投机客的同时,也拒绝当时的副首相安华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对货币和马来西亚令吉进行管制。当时的经济专家认为,外资将因此却步,马来西亚将进入经济衰退期。然而,马哈迪独树一帜的政策很快见效,很快地领导马来西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步伐是当时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家中最快的。1999年,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就接近危机前的水平,经济重新步入稳步成长的轨道。
广东省——广东省多家地方金融机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其波及广东损失为中国大陆最高,广东省多家地方金融机构包括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华侨信托投资公司、汕头商业银行等,先后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使香港多家本地及外资银行要为有关贷款作出庞大的呆坏账拨备,使有关银行的盈利受到很大压力。时广东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达50%,大多数香港及外资银行均暂停对中资企业进行新的贷款。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兼广东分行行长肖钢被派至广东,而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王岐山亦被任常务副省长分管金融工作,协助省委书记李长春处理资不抵债的广信、粤海等国有企业。粤海重组经高盛主持,实现债务重组,新粤海总资产483亿港元,总负债339亿港元,资产负债比例为67%,财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广东省又以地方政府未来的财政收入做担保,向人民银行借款380亿元,以支付受倒闭金融机构影响的一般民众存款,利息只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计算。后人民银行又向广州分行增拨70亿元再贷款额度,专项用于解决人民银行自办地方金融机构的遗留问题。到2000年10月,广东省政府重组和关闭省内合共147家城信社1063个分支机构,16家国投及14家办事处,国投下属48家证券营业部,以及843家农金会。
香港——国际炒家
1997年10月,当利用资金横扫东南亚后,索罗斯带领的国际炒家将目光投向主权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足3个月的香港。虽然当时香港的情况比泰国好,但是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也不少,最后琼斯及索罗斯选定香港作为第二波冲击的主战场,他们认为维持住联系汇率制度的成本高昂,认定香港政府挺不过去,所以便开始积极研究,及后很快就对香港发动攻势。同月,香港政府调高隔夜拆息,使其一度高达300%,其目的是阻止炒家拆借港元,后来被谑称为“任一招”。11月,对冲基金开始港元长达十几个月的进攻。宏观对冲基金在汇市、股市及期市联动造市,全方位发动对港元的立体式袭击:首先大量卖空港元现汇换美元,同时卖空港元期货,然后在股市抛空港股现货,此前后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沽售期指合约。最后,在香港政府的顽强抵抗下,对冲基金三次进攻均未够能摧毁港元。
1998年8月5日,在美国股市大跌、日元汇率重挫的配合下,对冲基金开始对港元发动第四次冲击。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发动攻势,开始炒卖港元,先向银行借来大量港元向香港政府抛售,换来美元借出以赚取利息,同时大量卖空港股期货。但不久后,香港政府意识到“任一招”中过高的拆借利率会带来股市的崩溃。1998年8月,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率同财政官员采用灵活手法,没有大幅加息,只大量动用外储的美元承接港元沽盘,企图挽回对港元大幅度贬值的预期,同时,再将港元购入香港蓝筹股作为长线投资以避免股市的全线衰退。此项全新策略成功稳定港元汇率以及恒生指数,但此举亦换来美国联邦储备局时任主席格兰斯潘的强烈反对。然而,9月起,俄罗斯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美国的投资基金。上述香港举动即令到美国财金界顿时改变态度。2000年时,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呼吁格兰斯潘来访香港出席国际论坛时,顺道向香港政府考察外储投资的成功例子。香港政府更于8月15日宣布动用外汇储备于股市及期指市场入市,打击炒家操控市场的行为。最终以近1,200亿港元(约150亿美元)大量购入港股,炒家撤退。在此一役,香港政府动用大量外汇储备投入股市,一度占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为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一旦股市下挫联系汇率将有可能崩溃。其后成立外汇基金投资公司管理,及于1999年11月,香港政府将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
总体影响
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投资者损失惨重纷纷预计停损,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亚洲各国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股市崩溃、房地产下跌、汇率贬值、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一些国家也因此陷入长期混乱。
经济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马来西亚令吉,分别贬值39%、36%、72%和40%。
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受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剧烈动荡,6月和8月日元兑美元两度跌至146.64日元,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成长开始缓慢。
政治
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多个政权倒下,韩国、泰国和印尼政府倒台;在韩国,执政多年的保守派大国家党在总统选举中落败,在野新千年民主党首次取得政权;在泰国,联合政府下台,由民主党重新执政;在印尼,执政32年的苏哈托倒台;在马来西亚,执政17年的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把其副首相安华·依布拉欣革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辞职;俄罗斯更是一年之内连换六届总理。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灾后秩序政府管控能力大幅提高,此后这些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民主倒退。
资料来源:Cheetham, R. 1998. Asia Crisis.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U.S.-ASEAN-Japan policy Dialogu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une 7-9,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