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规律吗?

2024年10月10日11:13:36369

马克·吐温在他的短篇小说《傻头傻脑的威尔逊》中,将股市描绘为一个充满变数的舞台,他将股市的不确定性浓缩于一句隽永的名言:

“10月,这是炒股最危险的月份;其他危险的月份有7月、1月、9月、4月、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和2月”。

尽管风险常在,股市的财富机会也吸引着无数人。投资者们渴望掌握股市赚钱的秘诀,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投资指南,作者背景各异,方法多样,从数学到心理学,甚至易经八卦,不一而足。

然而,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股市究竟有无规律可循?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坚信股市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它没有固定的规律。

另一方面,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家们则认为,由于人类的非理性行为,股市中存在着可以被利用的规律。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

尤金·法马(Eugene Fama),有效市场假说的奠基人,于1965年提出了价格随机游走的概念。

他指出,股票价格的波动如同布朗运动(也就是随机游走),其收益呈现正态分布,而历史数据的分析并不能为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法马的这一观点,即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股价,后来成为有效市场假说的经典论断,广为学界引用。

保罗·萨缪尔森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法马的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进一步阐释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

只要市场正常运作,所有公共信息,甚至某些私人信息,都会迅速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价格的随机性,正是因为投资者的活跃参与,所有套利机会都被充分利用。

有效市场假说植根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这一理念认为,每个人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股市这一领域,我们能够观察到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在这样的市场中,无数的参与者持有着对股价走势的不同看法,看涨与看跌的人数总是保持平衡。

当市场出现一部分人认为股价被高估,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股价被低估时,供需关系开始发挥作用。

如果认为股价过高的人数占优,部分卖家将难以找到买家,导致供给过剩,股价下跌。随着价格的下降,认为股价过高的人数减少,而认为股价过低的人数增加,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这正是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的调节作用。

即便市场中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个体,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往往能够相互抵消,从而对市场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了理性的特征。这种集体理性,确保了市场的高效运作和价格的公正性。

生活中,有效市场的例证比比皆是。

想象一下,2014年纽约或北京中心的公寓以1000美元或1000人民币每平米出售,你会信吗?显然不会。你会疑惑,为何无人抢购,难道只有你独具慧眼?

股市亦是如此。发现低价股票时,你会问,为何只有你发现?难道你比其他人更聪明?不,市场是公平的。

有效市场假说提醒我们,市场不可小觑,即便是专家也无绝对优势,许多经济学家也难逃亏损。

萨缪尔森戏称,随机选股可能胜过专家挑选。投资者的最佳策略,或许就是随机选择。炒股,就是这么简单。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BF)

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者是行为金融学,它融合了行为经济学、心理学、金融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的智慧。

行为经济学,作为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常受心理因素影响,难以完全理性。正如人们明知吸烟有害却仍难以戒除,或明知无望却仍坚持努力。

行为金融学通过实验揭示了股市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他们对信息的反应可能过度或不足,这种非理性并不能通过套利消除,导致股票价格并非总是合理。

羊群行为,即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行为金融学揭示的股市波动原因之一。

凯恩斯将投资比作“动物的冲动”或者“动物精神”(animalspirts),暗示人们投资时往往盲目而冲动。

凯恩斯有一个选美理论,跟羊群效应如出一辙。他说,人们在选美时,不是根据自己真正的偏好选择谁是美女,而是选择那些别人认为是美女的人。

丹尼尔·卡尼曼与阿莫斯·特沃斯基携手创立了"前景理论"巧妙地运用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这三个心理效应,揭示了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心理根源。通过精心设计的赌局和问卷调查,他们验证了这些效应。

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是指人们在确定能得到的好处和不确定的好处,也就是“赌一把”之间,会偏好前者。

比如两个赌局:

第一个:

33%的机会得到2500元

66%的机会得到2400元

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第二个:

确定得到2400元

结果是,80%的受访者选择第二个。

在两个赌局中,尽管第一个赌局的预期效用更大(2409元),但大多数人却选择了确定得到2400元的第二个赌局。在股市中,这种现象表现为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确定盈利的股票,而保留可能获得更大收益的股票。

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是指人们对于同样数额的获益和损失,偏好是不对称的。面对可能损失的前景时,人们追求风险;面对盈利的前景时,人们却规避风险。

比如两个赌局:

第一个:

A:有8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肯定得到3000元

80%的受访人选择B。但是,A的预期价值(3200元)大于B。但88%的人似乎觉得“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第二个:

A:有80%的概率输掉4000元

B:有100%的概率输掉3000元

结果是,92%的受访人选择A,但A的预期损失(3200元)要大于B,即预期收益小于B。面对可能的损失时,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而面对盈利时,人们则倾向于规避风险。在两个赌局中,尽管第一个赌局的预期收益大于第二个,但大多数人却选择了确定得到的3000元。

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是指不同的描述方法会影响人们的选择。比如实质上的同一赌局,因为描述方法的改变,受访者就会有不同的选择。看下面的例子。

第一种描述方法是:

赌博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75%的概率得不到任何奖品而出局

25%的概率进入下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有两个选择:

A:8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确定得到3000元

根据以上给出的情况,可以知道,局中人将有20%(即25%x80%)的概率获得4000元,25%的概率得到3000元。

试验结果是,受访者中有78%的人选择B.

第二种描述方法是,把上述的两阶段赌博换成一次性的普通赌博:

A:2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25%的概率得到3000元

这时,大部分受访者选择的是A。

但是,这两种赌局没有不同,都是20%的概率获得4000元,25%的概率获得3000元。即使是实质相同的赌局,仅仅因为描述方式的不同,人们的选择就会发生改变。这表明,人们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

给投资者的两点忠告

股市没有秘诀,但可以给读者两点忠告,这也是老生常谈,就是因为有道理,才年复一年地谈。记住这两点,投资者至少可以避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一点:分散投资。

"勿将所有鸡蛋置于一篮",这句格言在投资领域同样适用。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而非孤注一掷于单一股票,将有效降低风险,避免可能的巨额损失。

进一步而言,分散投资的极致体现,便是投资于股指基金,将整个市场视为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降低单一股票的波动风险。

第二点:长期投资。

长期并非一个固定期限,它可以是一两年,也可以更长。

其核心,在于避免频繁交易,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尽管预测短期内的市场波动充满不确定性,但放眼长远,股指的增长趋势则更为明朗。

频繁交易不仅无法充分享受市场增长的红利,还会增加交易成本。相反,减少操作,坚持长期投资,将大大增加盈利的可能性。

简而言之,若投资界真有秘诀,那便是这两条箴言:分散以降低风险,长期以收获时间的复利。

遵循它们,投资之路将更为稳健与明智。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