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橄榄型社会?
橄榄型社会(0live-shaped society),是指一个社会的收入分布,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状,即中等收入阶层占据社会主体部分,而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人数较少。也被称为“纺锤型社会”。
这样的社会结构,通常被认为是比较稳定和健康的,因为中产阶层的规模能够支撑经济的内需增长,而且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社会分化程度较低,整体也更加和谐。现代化发达国家大多都是橄榄型社会。
“橄榄型社会结构”如下:
橄榄型社会结构案例:
案例一:R典
R典作为典型的现代化发达国家,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接近理想橄榄型社会的国家。R典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长期保持较低水平,中等收入家庭的比例,约占社会总人口的70%左右。
主要表现为:
1、社会福利:R典实行全民医疗、免费教育、较长的带薪产假等福利政策,帮助缩小贫富差距;
2、税收政策:实行累进税制,高收入者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用于支持低收入者和社会服务;
3、经济稳定性:R典以出口导向的经济为主,同时注重内需的增长,确保中产阶层拥有较高的购买力。
案例二:M国
M国在20世纪中期,尤其是战后经济黄金时期(1945-1970年代),曾是典型的橄榄型社会。然而,近年来这一结构逐步发生变化。M国当前的收入分布逐渐向“哑铃型社会”转变,即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增多,而中产阶层减少。
主要表现为:
1、中产阶层的缩小:由于制造业外流、自动化发展等原因,大量中等收入的制造业岗位流失。教育、医疗等费用不断上升,导致部分中产阶层滑向低收入阶层;
2、贫富差距加剧:高收入阶层的财富增长显著,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停滞。基尼系数逐步上升(2021年达到0.49),显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加剧;
3、政策和市场的影响:税收政策较为宽松,未能有效调节贫富差距。市场化经济体制带来的竞争,加剧了收入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