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5年4月7日暴跌时的选择

2025年8月4日10:06:1111

25年已经经历过2轮暴跌,包括去年底到今年初,今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尤其是4月7日Wind全A指数放量暴跌超过9%。

当时关税战的演变情况成为影响整体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形势基本一天一变。事后看,4月7日暴跌形成的“关税战底”是一个重要低点,但事中面临各种不确定性。

这篇文章主要复盘,当时对各只股票的不同决策选择,重点关注自己可改进的地方。

1、持有不动或果断加仓:公司业务不受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核心逻辑依然成立。这时减仓卖出的必要性小,剩余的2个选择是持有不动或加仓。当时的选择是,大部分股票都持有不动,其中一只股票D因其他利空暴跌后果断加仓买入,事后看股价累计反弹45%。

那笔买入决策并不难做出,因为其他利空只是阶段性的负面影响,不影响公司核心逻辑;只是叠加关税战的宏观背景使得资金更加怀疑和恐惧,资金短期净卖出进而股价暴跌。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就是我的加仓力度还可以更大。但这只是事后的视角。

回到当时的决策背景,我很难预判当周关税战就会出现缓和迹象,反而担心周一股价大跌是否会进一步演变成股灾,引起恐慌盘、机构风控止损盘和融资盘等各类资金的踩踏,那两天确实有机构风控止损盘卖出。此外,我也低估了监管层稳股市的决心、力度、广度和反应速度,在周一和周二立即出手。

2、日内T或日间T:公司业务受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较小,核心逻辑依然成立;但不确定这波下跌的最低价在哪里,而当前股价距离自己评估的可能最低价仍有一定幅度。假设有现金,这时通过日内T或日间T持续低买高卖,降低持股成本,是一种折中的操作方法。核心是捕捉一些细微的股价波动,即使股价持续下跌或长期低迷,也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只股票有个扎实的底部区域,当股价跌破某个临界点、临近或进入该底部区域后,再继续做T赚价差的意义并不大。这时反而可以结合价格、时机、投资者心理和情绪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加仓持有增厚收益,否则可能错过幅度50%以上的反弹,一旦错过这类大幅反弹机会也是很可惜的。

3、减仓或清仓卖出:一种情况是,公司业务确实受到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影响程度似乎还不小,因此决定减仓或清仓卖出。但事后看卖错了,核心还是理解不到位,其实际影响未必有自己评估的那么大。比如,我卖出股票X后虽然继续下跌17%,但它在触底后反弹72%(中间有2个事件催化)。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失败的卖出,代价是错过42.5%的涨幅。不过这笔卖出与自己当时的认知水平是相互匹配的,所以对应的代价也是应该承受的。

另一种情况是,当时评估公司业务受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较大,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比如,卖出股票S后继续小幅下跌8%,触底后仅小幅反弹24%,处于横盘震荡的弱势状态。虽然我卖在较低位置,但也谈不上多大错误,正确决策应该是在卖出股票S的同时买入其他成长逻辑更优的股票,实现更大的反弹幅度。

4、不敢加仓或加仓了、但加的不够坚定:当时听了一些专家的分析,大致结论是,中美双方最终会达成一个相互妥协的协议,但落地速度没那么快;中国经济会经历至少3-6个月的困难期。我觉得这个结论有一定的道理,因此不敢加仓股票L,担心公司国内业务表现受损(受国内经济影响),美国客户量产节奏延后。结果错过幅度50%+的反弹。

另一种情形是,在股价回调后加仓了,但加的不够坚定。比如,股票J加过一笔,但继续下跌后没再加仓。敢加仓是认可公司当前阶段的经营态势向上,不敢加成重仓是当时还搞不清楚公司美国业务的敞口有多大。但我的投研节奏慢了一拍,等到5月13日我完全搞清楚时,当时股价已经触底反弹60%多。

结果没想到,股票J过去2个多月翻倍了(中间有业绩和业务利好催化)。印象中当时第一时间想重点评估它的上涨潜力,也想过是否要把仓位增加1倍。但落实到具体的决策和执行,自己做的很差,只加过一笔,没坚定地继续加仓,因为有些问题没完全想明白。

在突发重大利空后总有一些过度反应的股票,并在急速暴跌之后迎来暴力反弹。市场总是会时不时创造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A股。但实际可以做出加仓决策的时间窗口往往也很短。临时抱佛脚不见得能及时把握住这类机会。归根结底,想抓住翻倍以上牛股并没有捷径,最终还是要严格按照流程走一遍,包括深度研究+前瞻思考、紧密跟踪+节奏感知等。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