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小学生

2025年8月4日10:14:3011

记录最近的一些想法。

1、市场风口和板块效应

上篇文章提到,从23年到现在总共挖掘过4只翻3-4倍的股票,但从没挖掘到涨幅更大的股票,比如5倍股、10倍股?我总结下来的原因是,板块效应和公司业绩爆发力都不够强,两者至少需要居其一。

今年的胜宏科技和泡泡玛特就是典型案例。胜宏科技兼具海外AI算力链板块效应和公司业绩爆发力。泡泡玛特最初被质疑是可选消费,受损于国内疫情后的消费降级,结果在海外业务高速增长的拉动下,泡泡玛特的净利润从22年的4.8亿大幅增加至24年的31.3亿,25年预计100亿+,出海成功提升增速且打开天花板,最高市值一度达到3800亿港币。

A股90%以上的个股都是在交易板块beta,真正具有alpha的个股数量极少。因此,板块效应特别重要。在选股时要增加“板块效应”的权重。问题是,怎么把“板块效应”融入自己对板块和个股的选择中?

我现在的答案是这样的。从事后看,市场每年都有一些核心主线行情,即全市场关注的焦点板块,大量资金扎堆于此,相关个股的赚钱效应良好,估值提升空间巨大。但事前事中很难预判,比如,我们站在这个时点,怎么预测未来1年的核心主线是什么?

所以,我的出发点是,基于产业趋势的成长股投资。只要产业趋势持续向上(尤其是新兴产业大趋势),也许在某个阶段就会成为市场风口。A股的成长股投资和主题投资有时会交织在一起,但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基于产业趋势的成长股投资,是真正相信一家公司能长大,而非下注于某个主题会被炒作,如果恰好遇到资金炒作主题只是市场的馈赠。

主题投资者可能认为,在某个主题受资金追捧时,公司基本面和估值都不重要,选择基本面差的个股,股价涨幅也许还更大。事实真相也是次要的,某个阶段错误的共识也是共识,也能影响股价。关键是理解市场资金合力和资金中短期交易行为。但我还是更喜欢高壁垒、核心卡位、在产业趋势爆发后绕不开的公司,这类股票更容易重仓拿住,在经历一波股价大幅回调后也会更快企稳回升创新高。

2、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取舍

如果一年下来连1-2只牛股都挖不出来,这一年基本就是白过,虚度时光。而牛股很少一抓一个准,研究多数股票都是以无用功告终。所以,需要研究足够多的个股,才更有机会从中选到潜在牛股。我的问题是,需要扩大研究广度和个股覆盖面。如果一只牛股事先连看都没看过,更谈不上获利可能性。

但对我来说,研究深度比广度更重要,没经过深入研究的个股是不敢重仓的,最终也很难获得高收益。所以两者的平衡点是,在保证深度的前提下,再尽量扩大广度。

每天微信至少收到2000多条信息,很多信息都没空细看,事后看总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其实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勤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基于观察总结的选人和选股方法论,哪些人可能具备挖掘牛股的能力,或者当个股出现哪些特征时有成为哪类牛股的潜力。

现在有些微信群会组织同行定期线上线下交流,我听过几次后就很少参加。这类会议通常更适合交易型选手,辅助捕捉各类交易机会。我肯定也有收获,有助于了解别人想法,让自己更贴近市场;只是投入产出比一般,同一段时间应该可以用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觉得人数贵精不贵多,理想状态是有个3-5人的小团队。其中每个人至少有过3只重仓股赚到1倍以上(不是吹牛,是真正赚到一定量级的利润),1-2只也许只是运气,3只可能已经形成自己的选股方法论;目前主要精力依然用于挖掘1倍以上涨幅的投资机会;对个股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跟踪,最好也做过产业链验证。但我发现很难找到这类人。

3、预测、跟踪和反馈校正

任何一只牛股,在正式见顶前每天都有人成交,每天都有人卖出,而且是各种各样的卖出理由。所以,卖飞是一种常态,只有极少数人能在一只牛股上面实现收益较大化。

不管对谁来说,准确预测股价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一个人拥有二三十年投资经验且通过股市积累大量财富,经常也会误判股价上涨空间和股价爆发节奏。部分原因是,有些突发事件会影响股价上涨空间和爆发节奏,结论需要在跟踪过程中进行反馈校正。预测、跟踪和反馈校正,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比如,24年4月泰国巨星Lisa在Instagram发布与labubu的合影,引发东南亚购买热潮。还比如,20年Q1新冠疫情导致高德红外的民品业务开始爆发,20年1-2月的股价开始连续大涨,全年净利润逐渐由3.5-4亿上修至10亿。如果不是疫情受益股,最高市值很难达到800亿以上,也许400亿左右就是上限。但即使没有新冠疫情,它的军工业务也会爆发(可以跟踪订单合同数据验证)。所以,高德红外当年的爆发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

4、股价爆发的关键节奏点

找到一只股票爆发的关键节奏点,找到适合重仓的关键节点,这点是特别重要的。我24年收益贡献最大的2只股票,都是因为我恰好踩中那个点,在股价爆发前的1-6个月重仓布局。当时我确实认为未来一年内会迎来基本面(预期)拐点,当公司中短期基本面(预期)发生大的正向变化后,市场定价逻辑也会发生变化,即对公司未来成长空间和业绩增速预期发生积极变化,刺激股价实现翻倍以上涨幅。

投资一只成长股,最难不是判断成长空间和确定性,而是企业基本面变化和股价运行节奏,其中涉及各种影响因素。我也犯过这类错误,跟踪一只股票近3年,却错过其中股价涨幅最大的3个月,在主升浪来临时没有重仓拿住。深入研究和持续跟踪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考与股价波动和实盘操作相互结合起来。

5、在暴跌后抄底

前不久在一本书中读到,索罗斯自认为是研究泡沫的专家。当时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努力成为研究在暴跌后抄底的专家,只要把这种模式做精就能创造可观的超额收益。股市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意外,包括负面因素,市场总会创造这类机会,通常每年至少有1-3次暴跌,比如回顾25年4月7日暴跌时的选择

6、市场先生和股市小学生

尽管市场的估值和股价波动区间很大,在某些时候会出现错误定价,但不意味着市场一直都是傻子。有时候我把市场当傻子,结果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傻子。作为一个整体,市场可能比我更聪明。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股市小学生,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待市场,市场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源泉。

7、自由和约束

我曾经向往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结果却发现,受到约束未必是坏事,也许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挑战和体验。为了在约束条件下找到投资的最优解,有时候会逼着自己掌握一些新技能,从而适应给定的约束条件。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