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简称PPP,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购买力。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于1802年提出,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假设:在没有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同一种通货的一单位,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这一理论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长期汇率决定方面。
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假设没有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此外,该理论还忽略了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差异,以及消费者偏好的不同。
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举例:汉堡指数”或“巨无霸指数”
汉堡指数”或“巨无霸指数”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个非正式应用。这个指数通过比较不同国家,麦当劳巨无霸汉堡的价格来估算货币之间的相对购买力。
例如,如果在美国一个巨无霸汉堡的价格是5美元,而在中国是30元人民币,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1美元大约等于6元人民币(基于这两个价格的比较)。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并没有考虑到税收、运输成本、劳动成本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