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纳什均衡”
1、什么是纳什均衡
小区门口的两家早餐店总在较劲:
A 店把豆浆从 3 元降到 2.5 元,B 店隔天就跟着降到 2.4 元;
B 店加个鸡蛋卖 5 元,A 店立马推出 “豆浆 + 鸡蛋 4.8 元”。
最后两家店都没赚到更多钱,反而比之前更累 —— 这看似 “互相拆台” 的背后,藏着博弈论里最有名的概念之一:纳什均衡。
它不是教你 “怎么赢过别人”,而是告诉你: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不是 “想怎样就怎样”,而是要看别人怎么选,最后找到一个 “谁都没法轻易改变” 的平衡点。
先说说提出这个概念的纳什,他是个天才数学家,却有着传奇又坎坷的人生。22 岁时,他在博士论文里只写了 27 页,就提出了改变博弈论的 “纳什均衡”;可后来他患上精神疾病,沉寂了几十年,直到晚年才凭借这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电影《美丽心灵》讲的就是他的故事,里面有个经典场景:纳什在酒吧里观察朋友追女孩,突然意识到 “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赢,最后反而都输了”。
这就是纳什均衡的雏形:当每个人的选择都要考虑别人的选择时,最终会形成一种 “稳定状态”,谁打破它,谁就吃亏。
2、举个栗子
商业竞争里的纳什均衡很常见。
比如两大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么多年来,它们的定价、营销手段都差不多,既不轻易涨价,也不搞太出格的促销。
因为如果可口可乐突然涨价,百事可乐不涨,可口可乐的销量就会跌;如果可口可乐搞大力度打折,百事可乐不跟进,百事可乐就会丢市场。
所以它们都选择 “跟着对方走”,维持在一个互相牵制的稳定状态。
还有手机行业的 “快充竞赛”:某品牌推出 65W 快充,其他品牌就必须跟进,不然消费者就不买账;可大家都搞高功率快充,研发成本上升,利润反而没增加。
这就是商业里的纳什均衡,企业的选择被竞争对手 “绑住”,最后形成一种 “不得不做” 的默契。
不过纳什均衡也不是 “死局”,不是说一旦陷入就没法改变。要打破它,得靠 “外部力量” 或者 “规则改变”。
比如交通部门装了抓拍加塞的摄像头,加塞会被罚款,这时候 “不加塞” 就成了更有利的选择,之前的纳什均衡就被打破了;
教育部门出台 “双减” 政策,限制补习班,家长们不用再跟风报班,也能避免孩子过度负担,这也是用规则打破了之前的均衡。
就像古代的 “盐铁官营”,之前盐商们互相压价、掺假,形成了 “低价劣质” 的纳什均衡,朝廷统一管理后,制定了质量和价格标准,才让盐市回归正常。
打破纳什均衡的关键,往往是引入 “第三方规则”,让个体的选择不再只受对方牵制。
3、更理性地做选择
报补习班时,别只看 “别人报了我就报”,得想想 “这班对我孩子真的有用吗”;
购物时别被 “别人都买” 的氛围裹挟,得判断 “这东西我真的需要吗”。
就像巴菲特说的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别陷入盲目跟风的纳什均衡,要跳出 “别人怎么选” 的束缚,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说到底,纳什均衡不是教我们 “怎么算计别人”,而是让我们看懂 “选择背后的相互关系”。
它告诉我们,生活不是 “一个人的游戏”,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和别人有关,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所有人共同选择的 “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