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格雷欣法则”
1、什么是格雷欣法则
简单讲就是 “劣币驱逐良币”: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面值一样的货币同时流通时,人们会把 “好钱”(实际价值高的)藏起来,把 “坏钱”(实际价值低的)花出去,最后市场上剩下的全是 “坏钱”。
就像老话说的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是 “好钱” 消失了,而是被 “坏钱” 逼得退了场。
16 世纪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货币是用金银铸造的,比如一枚金币本该含 10 克纯金,可有些商人偷偷把金币边缘剪一点下来,或者在铸造时掺点廉价金属,让金币实际含金量变低 —— 这就是 “劣币”。
但按法律规定,这些 “缺斤少两” 的劣币和足额的 “良币” 能买一样多的东西。
老百姓不傻,发现手里的良币实际价值更高,就会把良币藏在家里,或者熔化成金条银块卖掉,只把劣币拿出去花。
时间一长,市场上流通的全是被 “动手脚” 的劣币,良币反而见不到了。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把这现象总结成规律,“格雷欣法则” 就这么传了下来。
2、举个栗子
市场竞争
朋友老周开了家小工厂,主打 “高品质童装”,用的是进口面料,定价稍高;可隔壁工厂推出 “低价童装”,用的是劣质面料,成本低一半,卖得比老周的便宜不少。
不少家长图便宜,买了低价童装,老周的生意越来越差,最后没办法,也只能跟着用便宜面料 —— 这就是 “劣币驱逐良币” 在市场竞争中的体现。
当消费者只看价格不看品质时,坚持做 “良币” 的商家会被 “劣币” 商家挤垮,最后市场上全是低质低价的产品。
职场
某公司有两个员工:小李踏实肯干,每天加班完成任务,还主动琢磨改进工作方法;小王敷衍了事,任务能混就混,还总在领导面前说漂亮话。
可公司薪酬体系模糊,两人工资差不多,升职机会也没明显倾斜。时间一长,小李觉得 “干好干坏一个样”,慢慢也没了干劲,要么跳槽,要么跟着 “混日子”;小王却因为 “轻松又不少拿钱”,成了同事眼里的 “聪明人”。
最后公司里踏实干活的人越来越少,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 —— 这就是 “劣币驱逐良币” 的职场版:当 “偷懒的人” 和 “实干的人” 得到一样的回报时,“实干的人” 会逐渐被淘汰,留下的全是 “偷懒的人”。
古人说 “赏罚不明,则百事不成”,其实就是在警示这种情况。
不过格雷欣法则也不是 “铁律”,得满足两个前提:一是 “法定面值相同”,二是 “实际价值不同”。要是打破这两个前提,法则就失效了。
比如现在的纸币,不管是崭新的还是破旧的,法定面值一样,实际价值(纸张成本)也差不多,所以大家不会特意藏新钱花旧钱。
当然,便利店老板遇到的 “旧钱多”,更多是因为新钱流通性强,容易被银行回收或被人优先保存,和古代的 “劣币驱逐良币” 还不一样。
还有收藏市场,反而会出现 “良币驱逐劣币”:同样是纪念币,品相好、发行量少的 “良币” 会被争相收藏,品相差、发行量多的 “劣币” 没人要,最后 “良币” 价格越来越高,“劣币” 被市场淘汰。这说明,当人们关注 “实际价值” 而非 “法定面值” 时,“良币” 反而能站稳脚跟。
3、对普通人的启示
普通人懂点格雷欣法则,能少踩不少坑。
消费方面:买东西时,别只盯着 “低价”,得想想 “这价格背后是不是藏着品质问题”:太便宜的护肤品可能含刺激成分,太便宜的食品可能不达标,太便宜的家电可能安全没保障 —— 这些 “低价品” 就是消费中的 “劣币”,看似省钱,实则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
求职方面:找工作时,别只看 “薪资高低”,得看公司 “是否能让实干者有回报”:要是公司里 “混日子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受气”,就算工资高,也容易被 “劣币” 环境影响,最后失去成长的动力。
就像巴菲特说的 “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看清 “价格” 背后的 “价值”,才能避开 “劣币” 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