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选择买主动型基金?两大硬伤与背后的利益冲突

2025年10月29日11:51:2121

今天和大家谈谈一个问题:我们为何不选择买主动型基金,而选择买被动型的ETF基金?

买主动型基金本质上就是把自己的钱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去打理。很多人都觉得:“那些基金经理都是高智商、有专业投资能力的人,投资水平一定在自己之上,我又是从他们之间挑选出了业绩最好的,他们一定能够帮我赚到钱!”

乍听之下逻辑很合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根据我这些年来的观察,我发现了一个很反常识的事实:一个人的投资成就,与其智商和专业背景并无必然关系,而与一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

我了解过太多拥有高学历、金融科班出身的投资庸才,也知道很多学历一般、毫无专业背景的投资大佬。也有不少基金经理和投资大V,曾经获得过辉煌的投资成就,但最终变得狂妄,大败而归、惨遭唾弃。真正能长期取得优异的投资成就、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基本都是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贪念与恐惧的人。

而我们单单凭借基金经理的某个投资业绩和简单介绍,就能够判断出他是属于能战胜内心人性的人?

此外,平台对于基金经理投资业绩的宣传也有猫腻。平台往往只会展示该基金经理好的一面,而不会告诉你他曾经犯过多么荒谬的错误。所展示的业绩,通常也是其某个阶段,或旗下某只基金的最好业绩。总而言之,把你骗上船,就是他们的目的。

此外,不买主动基金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基金经理的利益与基民的利益不一致。基金经理的利益在于其向基民收取的管理费,基民的利益在于获得投资收益。然而,管理费的多少并不直接取决于能否获得投资收益,而在于基金规模,也就是基民所投入的本金。

因此,基金经理的目标是想方设法做大基金规模,吸引更多投资者。那如何能吸引到投资者?一方面是宣传其最优秀的投资业绩,另一方面是让基民在短期内认可其选股能力。

而基民普遍投资能力不高,还处在爱追热点、爱追涨杀跌的韭菜阶段。于是基金经理便倾向于迎合基民的喜好,狂追热点股,越涨越买,展示其“高超”的择股能力。

其二,是基金经理时刻面临基民赎回基金份额的风险,尤其是行情不好的时候。这会对基金经理的操作造成很大限制。而我们普通人自己投资没有这种风险,所以这其实我们普通人相比基金经理的优势。

事实上,投资收益率能长期跑赢大盘指数的基金经理并不多。

明天和大家谈谈:为何大部分人都在股市上亏钱?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