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资不抵债”
1、什么是资不抵债
小区门口的 “新鲜果仓” 关店那天,老板王哥蹲在台阶上抽烟,地上扔了好几个烟蒂。之前他为了赶春节旺季,进了 10 万块的水果,还借了 5 万高利贷周转,结果疫情突然反复,水果烂了一半,生意没人光顾,最后欠供应商 8 万、高利贷 3 万,店里的存货加设备卖了也才 6 万。
这就是最直白的 “资不抵债”:手里的 “家当”(资产)加起来,还不够还欠别人的钱(负债),不是暂时缺钱,是真的 “窟窿填不上了”。
不少人觉得 “资不抵债是大企业的事”,其实它离咱们很近,小到小区小店,大到上市公司,甚至个人买房,都可能遇到这道坎。
核心是 “资产总额小于负债总额”,简单讲就是 “你有的不如你欠的多”。它和 “暂时没钱” 完全是两回事。
暂时没钱可能是你工资还没发,欠朋友 2000 块,但你银行卡里有 1 万定期,只是没到期,这叫 “有能力还,只是暂时拿不出”;资不抵债是你欠朋友 2000 块,手里只有 1000 块现金,家里的旧家电卖了也才 500 块,加起来 1500 块,怎么凑都不够还 2000 块,这才是真的 “兜不住了”。
就像家里算账,月底发现 “这个月花的比赚的多,还欠了信用卡” 是暂时缺钱,要是 “家里所有存款加家具卖了,都不够还信用卡和房贷”,就是资不抵债了。
2、举个栗子
王哥的水果店不是个例,去年隔壁街的 “老灶台” 火锅店,老板为了扩店,借了 20 万装修贷,结果扩店后客流量没涨,每月要还 1 万 5 的贷款,加上房租水电,根本扛不住。
最后店里的桌椅、厨房设备卖了 8 万,存款剩 2 万,加起来 10 万,还欠着银行 15 万、供应商 5 万,总共 20 万的负债,明显资不抵债,只能关店跑路。
这种情况就像 “手里只有 10 块钱,却要还 20 块”,怎么算都不够,只能认栽。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资金链断裂,很容易掉进资不抵债的坑。
大企业遇到资不抵债,场面更复杂,但也不是 “必死无疑”。
前几年某连锁餐饮品牌,因为扩张太快,全国开了几百家店,结果疫情一来,80% 的门店停摆,每月要付房租、工资、贷款利息,很快就欠了 50 亿。当时它的资产(门店、品牌、存货)加起来才 30 亿,明显资不抵债,最后申请了 “破产重整”。
简单说就是跟债主商量 “少还点钱、延长还款时间”,同时关掉亏损门店,聚焦核心业务。
现在这家餐饮又开了 100 多家店,慢慢回血了。这就像家里欠了太多钱,跟亲戚朋友商量 “先还一部分,剩下的以后慢慢还”,同时减少开支,慢慢把日子过回来,资不抵债不是 “末日”,找对办法还能翻身。
资不抵债最坑人的地方,是 “越挣扎越陷深”。
王哥当初要是发现水果卖不动,及时止损,把存货低价处理,还能少亏点,结果他舍不得,又借了高利贷想 “赌一把”,最后窟窿越填越大;有些企业资不抵债后,还去借高利息的 “过桥贷”,结果利息越滚越多,最后彻底没救。
这就像掉进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不如早点停下来,想办法跟债主沟通,或者缩减规模,保住核心资产。
巴菲特说过 “不要借你输不起的钱”,这句话戳中了资不抵债的根源:不管是开店还是买房,要是借的钱超过了 “就算亏了也能承受” 的范围,早晚要出问题。
3、说到底
说到底,资不抵债不是 “钱的问题”,是 “平衡的问题”。
不管是做生意还是过日子,都要记住 “你有的要能兜住你欠的”。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 “盲目扩张”“过度负债” 的风险,也提醒咱们:赚钱不是比谁 “胆子大”,是比谁 “算得清”。
对成年人来说,“稳” 比 “快” 更重要,毕竟 “欠的钱早晚要还,填不上的窟窿,早晚要面对”,与其等到资不抵债才后悔,不如一开始就把账算明白,把风险控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