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炒股要关注的宏观经济数据。
当我们做长线投资时,不仅要追踪研究自选股的最新情况,还要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了解。毕竟任何的经营都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股市大盘的涨跌也同样与之息息相关。
我们需要关注的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有以下8类: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含义: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最核心的指标,一个季度公布一次,通常看季度同比增速和环比增速。
若GDP保持高增速,则表明经济活跃,企业盈利环境向好,这将为股市上涨提供基本面支撑,还能提振市场信心,利好股市。
相反,若GDP增速下滑,则表明经济低迷,企业盈利困难,可能引发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利空股市。
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含义:
CPI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PPI反映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它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其变动会通过产业链向下游扩散,最终影响CPI。
温和的CPI上涨(2%~4%)表明需求旺盛,有利于经济增长。
CPI过高(>5%)则表明经济发生严重通胀,央行可能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货币政策来给经济降温,这对股市是重大利空。
CPI过低(<1%)或为负则表明经济有通缩风险,居民消费意愿低,企业利润下滑,经济陷入困境,央行可能采取降息等宽松政策。
若PPI与CPI存在显著剪刀差,即PPI很高(原材料成本大涨)而CPI较低(终端需求不振),则意味着中下游企业的利润被挤压,经营困难,需警惕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未来CPI可能上涨。
3. 采购经理指数(PMI)
含义: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月度综合性指数,涵盖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以50%为荣枯线。
PMI又可分为制造业PMI(最为关键,反映制造业的景气程度)与非制造业PMI(反映服务业和建筑业的景气程度)。
PMI> 50%则表明经济在扩张,数值越高扩张越快;PMI< 50%则表明经济在收缩。
PMI于每月月初发布,能让我们观察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向。PMI超预期回升会提振市场情绪,若持续低于50%则会引发担忧。
4. 货币供应量(M0,M1,M2)
含义:货币供应量是反映社会总需求和未来通胀压力的指标。
M0:流通中的现金
M1= M0 + 企业活期存款
M2= M1 + 企业定期存款 + 居民储蓄存款
M1反映现实的购买力,M2则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和社会总需求。
M1增速较快则表明企业活跃,投资和扩张意愿强。M2增速直接反映市场流动性宽裕程度。M2高速增长意味着市场不差钱,利好股市。
M1增速快于M2表明企业更愿意持有活期存款用于即时投资,经济活力强;反之(M2快于M1),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弱,资金沉淀在定期存款中。
5. 社会融资规模(社融)与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
含义:社融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人民币贷款是社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社融和信贷数据超预期多增,则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金融体系支持力度大,未来经济有支撑。
若数据不及预期,则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弱,或政策传导不畅,预示经济可能继续下行。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
含义:社零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社零统计的是最终消费,而不是中间产品或工业品,购买方包括个人和社会集团。统计的消费范围包括实物商品和餐饮,不包含服务性消费中的非餐饮部分。
它衡量的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月或一年),卖了多少东西给老百姓吃饭、穿衣、日用、开车、娱乐等。它是反映国内消费需求最直接、最全面的指标。
社零数据持续低迷会强化市场对政府出台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的预期。
7. 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
含义:
利率:资金的使用成本。
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直接影响银行可放贷的资金规模。
利率重点关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关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详细介绍与解析可以看我之前发布的《什么是降准和降息?两者有何作用?》与《降准降息对个人投资是利好还是利空?》。
8. 失业率
含义: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
若失业率居高不下,则表明经济状况不佳,社会稳定压力大,会倒逼政府出台更大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
上述数据我们基本可以在国家统计局官网上查到:
https://data.stats.gov.cn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无需特意去查找这些数据。当最新的数据公布,尤其是出现异常或超出预期时,各大财经媒体与自媒体往往会争相报道与评论,我们也就能被动获取到这些最新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