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和降息是什么意思?一文读懂两者的核心作用与主要区别

2025年11月17日10:14:4925

今天的文章介绍一下什么是降准和降息,以及两者的作用。

1、降准

商业银行收到储户的一笔存款后,必须按中央银行(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部分资金上缴央行冻结,剩余部分才可用于放贷或投资。

降准就是指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之所以要设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通过把部分存款资金冻结,避免银行过度使用储户的存款,以保障银行的支付能力,降低挤兑风险,保护储户的利益,同时也能调控货币供应量,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降准的传导路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冻结资金量减少→银行可贷资金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加。

降准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量(即“流动性”),银行手里钱多了,就有更多资金可以用于发放贷款、购买债券等。如2025年5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2、降息

降息是指央行降低官方设定的关键利率(如政策利率、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而促使市场降低存贷款利率。换句话说,降息就是降利率。

降息的目的是直接降低资金成本。降低存款利率鼓励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和消费;降低贷款利率则直接降低企业和个人借贷的成本,也能刺激投资和消费。

我国降息过程涉及的利率种类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政策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逆回购利率)、再贷款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5年期LPR;

银行贷款利率:企业贷款利率、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住房按揭贷款利率;‌

银行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通知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

我国的降息传导路径通常是:央行下调政策利率→LPR下行→银行贷款利率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下调。

也就是说,降息由央行发起,央行直接调控政策利率(主要是MLF利率),推动LPR下行,银行新发放贷款以及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利率随LPR下调,息差压力与自律机制促使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其中,政策利率由央行直接设定;LPR由市场化报价形成,但受政策利率强烈引导(LPR=MLF利率+银行报价加点);存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定价,但受政策利率和市场环境影响很大,并通过自律机制协调。

整个降息过程由央行引导而非强制商业银行降利率。

总而言之,降准是数量型工具,主要解决“钱够不够”的问题,增加银行体系可贷资金的数量;降息是价格型工具,主要解决“钱贵不贵”的问题,降低资金使用的价格(成本)。两者都属于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要刺激时,央行会组合使用降准和降息。降准和降息都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但有可能推高通胀、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下篇文章我们来谈谈降准降息对个人投资的影响。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