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未来需要一点想象力

2022年5月21日22:12:16335

不同的预测,价值是不一样的。最有价值的预测是,准确地预判未来可能会发生哪些大的变化,并且把预测转化为操作,通过决策和执行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最近与朋友交流,他说,在一个公司的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很难准确看到它未来的发展潜力,主要靠预估,这时不太敢上大仓位,2018年中颖电子最低跌到40亿市值,当时他也就认为肯定能到80多亿,赚一倍而已。没想到最高涨到246亿市值,股价上涨5倍。事后看,那是一轮业绩增长+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预测未来会发生哪些大的单边大幅波动,光靠现有的信息和分析不够,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如果2021年初有人预测,恒瑞医药未来一年半的股价会下跌超过75%,应该会被多数人当成神经病吧?如果不具备想象力,很难构想出这样的场景。那时恒瑞被视为中国的创新药龙头,市场对6200多亿市值的恒瑞也可以给出一套定价逻辑。股市是动态非线性变化的,未必需要多长时间,1-3年,甚至半至1个月,都可能发生极其剧烈的变化,远超大家的想象。

在市场一路下跌之际,我设想过三种可能走势,目前看来是止跌反弹。在市场最低迷的4月25日和26日那两天,有人说国运不行了,并问我对国运怎么看?其实国运很难被证伪,需要更长时间观察验证。当大家谈论国运不行时,潜台词是基本找不到任何机会吗?我倒没这么悲观,在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间,消费和医药板块依然跑出不少牛股。难道A股300多个子行业、4000多只股票,都挑不出5-10个有机会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能不能找些做空品种呢?

拐点出现在4月27日,上海宣布将对社会面基本清零的区实施有限开放。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进一步确认了政策底。以上是这波反弹的大背景,期间A股表现得特别强势,经历了人民币贬值和美股大跌的数次考验。利空不跌说明普遍存在的恐慌情绪已经得到一些缓解,因利空消息抛售股票的资金不再是主流。

目前还有些增量资金流入驱动市场继续反弹,最有代表性的是空翻多,在前期下跌时减仓,近期反弹表现严重落后,部分踏空资金会选择加仓。但这波反弹究竟能走多远,高度和持续性是存疑的。未来市场走成V型的可能性很小,大概率至少有次二次回踩,测试2863底部是否牢固。因为信心是逐步恢复的,信心恢复的速度慢于恐慌扩散,一般有个反复的过程,而且现在也没进一步看到什么大的正面催化。

如果以上判断成立,则至少还有一个加仓买入点。不过不管指数是否再创新低,有些强势个股都不会再跌破前低。很多人关心市场何时见底,能不能抄底?其实判断市场底部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找到下一轮行情的主线,挖掘下一个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18年大熊市,宁德和隆基都是提前见底,当指数真正见底时,它们已经反弹40%-50%;那时沪电也已经翻番。

一个月前我开始思考,下一轮的行情主线可能是哪个板块?其中一种猜想是以科创板为代表的硬科技。在俄乌战争之后,西方阵营和中俄之间的对立可能会加剧。中美两国的实力差距越缩小,面临的制裁和打压风险会越来越大。如果国内的硬科技公司不崛起,我们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强。这是整个工业基础和供应链的问题,需要一批硬科技公司的崛起。科创板把泡沫吹起来,会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这些科技公司,有助于加速其发展节奏,赶在时间窗口前实现突破。

科创板是可以讲出大故事的,其中一些行业和公司也有业绩支撑。至于拐点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年?主要是对比当年创业板指数推出后的表现,两者的调整持续时间和幅度、调整后估值水平及政治环境有不少相似之处。当然,科创板的缺点是有开户门槛限制。如果一个板块的资金容量大,可以接纳不同属性的资金,有更广泛的人气基础和赚钱效应,其上涨空间更容易打开。5月13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做市商试点规定,有意改善科创板的流动性。未来把开户门槛从50w降到20-30w,也并非不可能。

预测未来需要一点想象力

如果以上猜想成立,我们有望在3-4年内看到,科创50指数涨到2000点,甚至继续挑战2500-3000点。面对任何一轮大趋势,能够一眼望到头的人总是很少。大多数人都是边走边看,随着股价的上涨,相信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哪天科创50指数涨到1700-2000点,科创板的故事就会为一些人接受。那么,基于上述猜想,是不是应该投资科创50ETF等相关基金?其实,更底层的判断是,科创板公司可能在未来3-4年迎来一轮大幅提估值的过程。我们在选股时会更倾向于在科创板挖掘机会。但业绩前景始终是首位,估值提升只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炒股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想象一家公司若干年后会变成怎样,才能脱离现在的束缚,更接近刻画出未来的模样。回到2012年底的创业板,当时东方财富、亿纬锂能、阳光电源、同花顺、新宙邦和华测检测只有15-30亿市值,爱尔眼科65亿市值,汇川技术130亿市值。如果没有足够想象力,很难想象东财能从3亿收入、1亿利润、27亿市值变成130亿收入、85亿利润、2500亿市值。其他股票也是类似。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大多数成长股都是昙花一现,在某个阶段的爆发力较强,但经不起更长时间的考验,能够跨越较长时间、业绩和股价不断创出新高的股票只是极少数。当年创业板指数的100只成分股,乐视网、神雾环保、金亚科技和盛运环保已经退市,和佳医疗、豫金刚石和天龙光电已经被ST。从2012年熊市底部算起,有4成的股票年均涨幅不及15%。

根据邓普顿的统计,他在职业生涯中至少做出过50万个投资决策,其中大约1/3是不明智的。连投资大师的决策准确率都不超过2/3,更不用说普通如我,在判断未来的成长股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遍历性是股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待在股市的时间长了,各种情形都可能经历一遍。做各种极限测试并非杞人忧天,靠体系和适应性才能长久存活下来。最近Melvin Capital陷入困境又添了一个新案例。

我们投资股票有时是这样的,看似每天都很忙,一年下来还是赔钱,几年下来也没赚到多少钱。很努力但没啥成果,这是常见现象。关键还是,哪些决策属于重要决策?现在是不是重要决策的时间节点?那些重要决策有没做对?大的机会和风险有没把控好?这些才是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和推敲的决策。不然永远只是瞎忙。

聪明和勤奋拼不过别人,信息和分析很难建立优势。没关系。决策和执行第一,思考和分析第二,然后才是勤奋。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临门一脚时的表现,决策和执行才是最重要的着力点。一个人在股市的资产增长,最终都与自己的认知水平、决策能力和执行力相互西配。同样面临一个潜在机会时,有人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重仓的机会,然后果断上仓位;也有人浑然不知或只是轻仓买入。面临潜在风险也是如此,有人会意识到股价运行节奏已经走到一个关键节点,随时可能迎来变盘,然后及时兑现利润;也有人稀里糊涂地在高位冲进去,或看着账面利润大幅回吐甚至由盈转亏。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