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环保更名海新能科,昔日环保龙头要腾飞了吗?

2022年6月29日21:02:57503

今天三聚环保高开低走,收盘微涨1分,很多人估计都后悔没卖吧?昨天没来得及去解读这几个公告,今天一个一个说一下。

首先是改名了,从三聚环保改成了海新能科了。

三聚环保更名海新能科,昔日环保龙头要腾飞了吗?

海新能源科技,怎么断句呢?我猜测本意应该是海,新能源,科技。海的来源是海淀,地名是不能直接作为公司名的,所以你不能直接起成海淀新能源科技,即便你写了,这个地名也不够大气。一个字也不符合要求,至少两个字,把新能源的新拿过来,变成了海新,后面接上能源科技,八成就这么来的。

要大气,为啥不叫国新,京新呢?我查了查,这两个都被注册过了,你也没得用了。

改名只是形式,形式往往是内容的反应,我们关注的还是改名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干货,为什么要改名,为什么此时改!

昨天三聚环保发了个公众号文章,上面提到:

更名后的海新能源科技公司将继续以生物能源产业作为主营发展方向,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大考中的排头兵与践行者,推进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聚焦主业,做大做强核心运营资产。把握双碳浪潮下生物科技领域细分赛道,构建主题明确、业务发展均衡、能够持续优化的业务组合。内部孵化与外部风投并举,选取内外部高潜力项目进行投资,与行业龙头投资机构合作成立低碳生物主题产业投资基金以提升被投企业价值,择优纳入上市公司体系,谋篇定势,布局长远,以质量和效益促发经济增长,着力稳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要求。

最重要的那一句我加粗了,啥意思呢?就是要与某个或者某些投资机构成立产业基金,体外培养一些项目,等到投产盈利了再注入到上市公司里来。

这里就有几个问题:

第一是和谁成立产业基金。

文章里说是行业龙头投资机构,这个行业龙头说的比较模糊,也不知道是哪个行业的龙头,是能源行业的,还是能源消费行业的,还是投资行业的。

2月18日时公司曾经搞了一个研讨会,参会的有罗兰贝格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东方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局航油航化适航审定中心、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信环境产业基金、航投基金与绿动资本等。之后公司还单独与东航产投有过一次交流。

第一家公司是咨询公司,可以不看,后面的东航,中航,南航都是航空龙头,东航产投,波音投资,中信环境产业,航投基金还有绿动资本是投资行业龙头。结合上面引用的信息,很可能就是与这个东航产投进行合作,诸如中信环境产业基金、航投基金之类的可能也会参与。

第二,这算好事吗?

算好事。航空公司本身就是后续生物航煤的主要需求用户,有他们来投资先就解决了一个销路问题。并且航空公司都是央企,他们的参与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再有一个,有央企的背书,这个项目看起来就更靠谱,尤其对于三聚环保,不,海新能科这样形象不太好的企业。

第三,怎么搞?

三聚环保之前就在搞过这种体外培育的模式,只不过当时是海淀科技操刀的,海科技参与的产业基金基本都是有限合伙的,下面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产业基金的结构图。

三聚环保更名海新能科,昔日环保龙头要腾飞了吗?

看着有点复杂,我们简单来说。

假如三聚环保打算新建一套40万吨的生物柴油生产装置,总投资是20亿,现在公司打算与某个“行业龙头投资机构”一起成立个产业投资基金,怎么操作呢?首先是公司1亿作为劣后资金,投资机构再出5亿作为中间级,之后可以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募集优先级资金了。

资金到位了,后面就是开建,投产,盈利,然后上市公司回购。我们假设装置建好之后每年利润3亿,公司以30亿的价钱回购,上市公司可以把装置直接融资租赁出去,拿到30亿的钱付给产业基金,每年到手净利润3亿,净现金流5亿,公司拿出其中的2亿付利息,净回收3亿现金。

投资机构赚了,金融机构也赚了,上市公司同样赚了。

这就是产业基金体外培养的大致模式,爱尔眼科就在这么干的。

第四,为什么要搞产业基金这种模式,自己投不更好吗?

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是自己投资,上市公司要投入6亿的启动资金,如果项目失败了,亏损6亿。如果通过产业基金的模式,只需要投入1亿的启动资金,并且项目事变了,最多亏1亿。

所以通过产业基金模式,可以用尽可能少的自有资金做尽可能多的事。要想跨越式发展,产业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五,回到改名本身,为什么此时改名?

产业基金模式看起来很美,但却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项目必须是可以盈利的,不然没法闭环。

公司改名的背后,其实是要朝着新能源加速扩张了,而要加速扩张,就需要借助产业基金模式进行体外培养,而你要弄产业基金,就需要技术被验证可行,且有比较确定的盈利能力。

所以改名看起来只是形式,实则已经具备了腾飞的基础

所以,事情没那么简单。

再说一下另外两个公告,是关于董事长和高管薪酬的。2021年几个高管薪酬都是107万多,总经理接近200万,董事长30万。最新的薪酬方案,董事长是75+75,一共150万;总经理是70+70,一共140万,高管是48+48,一共96万。

这个薪酬水平相比之前是有所降低的。

横向比较:

恒力石化的董事长年薪120万,几个高管在80万左右。

卓越新能的董事长年薪90万,几个高管在60万左右。

万华化学的董事长年薪48万,几个副总年薪180万上下。

三聚环保当前的高管薪资水平应该处于中等水平,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

其实降低的这点薪酬也没多少钱,只希望不要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说几个重要的事吧。

疫情防控要求降低了,酒店股大涨。海底捞今天又40家店开始恢复堂食了。

需求释放肯定会带来一波销量,现在机票都开始涨价了。消费复苏会带来经济增长,各行各业都会受益,不过信心很重要,能维持多久就不知道了,毕竟兴奋劲维持不了多久。

地产股大涨,汽车股大跌。

难道成跷跷板了?拉动内需不靠地产,就只好靠汽车,一是因为链条长,二是因为规模大。疫情防控好转带来一波消费反弹,不过后面要持续其实还是要刺激。汽车股的这个跌法有点怪,不过我觉得洗盘的概率更大一些。

地产为啥大涨我也没搞懂,难道因为郁亮说房地产已经触底复苏了?郁亮自己是地产行业的,自己人评价,永远都是有信心的。我觉得地产行业最可能的方向就是先降杠杆后缩量,活下来的未必好,但转型肯定是迫在眉睫了。

天上掉刀子的时候,为啥总有人想捡便宜。或许能捡到几个没甩歪的,出错了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