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看似很忙,淹没在各种电话会议、路演、调研、专家访谈中,最终也未必能忙出多少成果。最难的是把自己的各种努力转化为实际的收益率。想让自己的资产上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做好那些关键的决策和执行。而仓位配置是最重要的决策,也许没有之一。
仓位包括组合总仓位和个股仓位。对于组合总仓位,主要是避免高位高仓位、低位低仓位。重要的决策窗口是,在市场经过一轮系统性大涨或大跌后,或者市场风格的分化演绎到极致。之前已做过一些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个股仓位涉及以下问题:给定一笔钱,怎么给不同股票分配不同等级的仓位?哪些类型的机会是(不)值得重仓的机会?怎么判断合适的加仓点和减仓点?怎么更好地进行调仓换股?下面主要列举一些不合理的个股仓位配置决策。
1、当同板块有更优选择时,没及时调仓换股。同一个板块或同一类成长股,选择不同的个股,最终的收益率可能差别很大。所以对比择优是必要的,而真正的好公司和好股票也经得起反复对比。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长了,可能会产生感情。这也是对比择优、调仓换股的最大挑战,基于已有的研究和仓位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妨碍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对比。也许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同板块或同类型股票究竟有没更好的选择?
2、在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比较积极的边际变化后,没有及时大幅加仓。比较积极的边际变化可以带来基本面向上的预期,从而驱动股价的上涨。业绩拐点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形。这类边际变化有助于提高投资的确定性,并加快时间节奏。在发生边际变化前往往有先兆,找到前瞻指标、预知变化是最理想的状态,退而求其次是跟踪和观察同步指标,股价也未必提前反映边际变化。总体来说,多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思考和布局,有助于更好把握住这类机会。
落实到操作上面,我们有时候意识到会发生一些积极变化,但可能没想到对股价会有那么大影响,以至于并未买入。有时候观察到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一些积极变化,确实也有加仓,但加得不够狠,没有把利润放大到更大的级别。想改进这些操作,既要我们观察各种影响因素如何反映到股价上面,哪些节点是合适的加仓点;也要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训练,从中获得正反馈,在机会来临时更果断地加仓。
3、高位没及时减仓、导致账面利润大幅回吐。我们有时候会出现过山车的情况,由于没及时减仓或清仓股票,导致积累的账面利润大幅回吐,甚至变为亏损。但身处其中怎么知道股价是否高位?其实股价的顶底两端都伴随着极端的情绪,往往涨会涨过头,跌也会跌过头,回调1/3到2/3很正常。从个人的经验和教训看,股价处于高位的明显标志是,自己是否头脑发热、情绪上头;估值处于泡沫阶段;股价陡峭上涨且波动率放大。如果能够理性分析,未必识别不出来,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上升趋势中不断自我强化,在做得比较顺时自信心爆棚。
以估值泡沫为例,我猜禾迈和昱能现在就处于顶部区域,一两年后再看会有一段比较剧烈的回调。昨晚参加禾迈中报交流的人数超过1000个人,市场热度很高,最高估值超过明年75倍PE。乐观点也许可以提到100倍,但赔率非常一般。前段时间有个卖方医药首席还开玩笑说求拉逆变器群。如果国内没有超预期的政策利好,这个位置大概率就是顶部估值区间。
4、给行业景气度向下的股票配置过高仓位。买这类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为低估值所吸引。其实股价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逻辑越硬、瑕疵越少的股票,资金共识度越高,股价走势也越强。弱beta、强alpha的股票也存在,但并非最优选择,因为beta可能成为分歧所在,在大多数情形下都不适合重仓。行业景气度向下,个股的alpha能否抵抗beta是个问题,在未来预期向下的时候,很难吸引增量资金流入,资金通常呈现净流出状态,估值可能一直往下杀。
这也涉及到时间节奏的问题。只持续1-2个季度还好,如果重仓后遇到景气度向下、业绩低迷2年以上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成本。但如果完全没仓位,当业绩拐点来临时可能也意识不到。所以观察仓或轻仓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可以让我们持续跟踪、观察和验证,然后在发生边际变化时再把仓位加上去。
5、对该重仓的股票,没给足够的仓位。只要勤奋一点、灵活一点,多研究一些股票,在足够大的股票样本内多做一些对比,选股方向通常不会出现太大偏差。但这也不代表能够选出未来涨幅最大的一些股票。更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们经常错过一些牛股,事先不知道会有那么大涨幅,所以没给多少仓位,最终也没赚到多少钱。
总结:我今年研究后放入核心池、但又错过的一些牛股。有些是在市场环境差时担心杀估值,最初没仓位,然后越涨越不想买,眼睁睁看着股价一路上涨(这是最不应该犯的一类错误);有些是担心进入壁垒一般,增长的持续性和确定性存疑;有些是觉得市场容量不大,成长天花板不高;还有些是最初就认为估值不便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仓位错配?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些机会本来就不是属于自己的,错过也不可惜。还有些机会是自己的认知不到位,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市场运行阶段,究竟哪些影响因素占更大的权重,有时候并没理解到位、没抓住主要矛盾;或者对市场的估值定价体系存在偏差。
记录下此刻的一些思考,未来还要持续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