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一组最近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可以说,数据面反映的情况非常不乐观。
PPI是负的3.6%,与PMI低于50,正好形成了呼应,说明在经济层面的通缩已经是数据上的事实。
虽然数据有时候作不得准,往往会有水份或者是管理数据的行为,但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如果吻合,那么这一组数据反映出来的结果便是确实经济有点糟糕了。
而社会融资增量相比预测值,足足少了7800亿元,可见整个社会的杠杆率确实下降了很多,这一点与紧缩的经济是相吻合的。经济步入下行轨道,是摆在面前的铁一般的事实。
结合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在增加两天假期的情况下,外加上疫情结束之后的旅游井喷,整个的旅游收入却基本上与2019年持平,但是人均次出游人数却是大幅攀升,人均的旅游消费不足300元每天,是消费降级无疑了。联系到这个旅游假期反而是一些前期并不火爆的城市火爆,比如淄博;而传统的旅游旺地,比如丽江,据说五一旅游的接待量大幅低于预期,客栈转让的消息也多起来。
因为对于未来的经济预期看不清楚,人们普遍的处理便是减少消费,减少开支预算,而最为常见的节省之道便是用自己的存款去提前还房贷。
这一点可以清楚地从上面的图表中看出来,居民光四月份的贷款就减少1156亿元,而新增贷款数相比预测值锐减一半,这两相结合,再结合居民存款数下降,这是人们对于未来预期不明情况下的理性选择。
一方面是如今的商贷利率相比前几年大幅下降,普遍从6%降到4%,而居民拿在手的存款又没有好的投资渠道,特别是房地产被打压之后,这个曾经的最佳财富仓库也变得前景不明,而商贷利率套利空间的存在,使得提前还贷变成一项紧俏业务,大家都在排除等候。我们几乎天天都会接到银行信用部门打来的电话,现在贷款利率也明显降了许多。
不过,如今的老百姓不仅没有考虑借钱加杠杆,反而更多的是用存款提前还贷款,这两相叠加,可不是贷款水平呈现断崖式下跌嘛。
而青年失业率攀升到20%以上,更是极其糟糕的信号,这个对全社会经济的影响更是致命的,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与恶劣后果恐怕会超出我们想像。是需要引起足够警惕的。
当然,不得不说,这一组数据之中,还算有两抹亮色,那就是出口增幅以及社会零售总额数,出口增幅居然达到了8.5%,超预期了,在如今的全球大背景之下,居然还能实现较好的增幅,显然是做对了些什么。鉴于中国对于美国的出口肯定是下滑的,所以,这里我们实施的一带一路政策显然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这出口增加的背后,应该欧洲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是大幅增加的。
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被张维迎抨击为过时的理论,但是我认为这种区分有其道理所在,也比较容易理解。要说统一的理论,我们当然可以直接说供需,如果只是分析到这个层面,很多时候是无法深入的。所谓出口、投资与消费,这三者的背后,最后当然都是指向消费,出口是国外人消费,投资的目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终还是为了长远未来的消费,消费就是国内的消费。这其实是时空划分之后的结果,只不过是国外的消费与国内的消费,过去的消费与将来的消费的区别。
经济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我们如此折腾的情况下,似乎依然保持着还不错的活力,这正是自组织系统的张力所在。正如一个不倒翁,只要不是过分推它,它还是在原有位置恢复正常;但是如果加力过猛,不倒翁就肯定会偏离原有的位置,不过不倒翁显然会在新的地方找到新的平衡。所以这些胡乱操作最终带来的结果在我们看来似乎还可以,但是这真的是这种自组织的韧性所带来的稳定结果,差强人意,我们其实是要感谢这样的推动不至于偏离均衡太远。
人为干预与采取适当手段之间往往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后者是我们避免系统性危机必然采取的手段,但是这个手段背后只不过是去纠正一个自己之前犯下的大错。所以真正治本之道是要在之前不要犯大错。但是,对于很多国家的政客来说,发展经济显然如今并非是第一要务了,特别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政治与经济发展发生一定的偏离是必然的,公平这一话题,向来难以用上经济分析,但是却是与政治关系密切。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如今的经济自组织系统早已经像是偏离合理位置很远的不倒翁一样。乱象百出,错漏百出,大变局也就在所难免。烂摊子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要把烂摊子理顺搞清,整明白,是不容易的。但是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如抓到了提线木偶的关键一样,纲举而目张,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四月份出来的数据,虽然说很不乐观,但是悲观之中其实也还有希望。况且短暂的一个月的数据并不代表未来的长远趋势。但是,这样的数据显然值得警惕,我们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但是更重要的是理解数据背后的经济含义,指导我们工作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