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形机器人

2023年9月28日14:45:52113

最近去2家上市公司调研,都聊到人形机器人。第一家公司提供谐波减速器,人形机器人身上有30多个关节会用到谐波减速器,它们本身有冲压机器人作为应用场景,可以对谐波减速器持续反馈和改进。老板说他现在有几辆车,将来愿意买一台人形机器人放家里,可以接受花100万买一台机器人,价格和车差不多。

第二家公司提供服务机器人和扫地机器人的3D视觉传感器。特斯拉的汽车制造工厂有用它们的3D扫描技术。老板认为,马斯克的愿景是,将来有很多机器人服务于人类;人的骨骼坏掉可以换成不锈钢,人机实现协同。未来整个社会变成电影《I, Robot》的场景。

《I, Robot》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电影,畅想2035年大街上的机器人和人一样多,机器人的数量达到人类的20%。那些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做饭、看电视、街上遛狗、送快递、在酒吧倒酒、下水救人。有个机器人桑尼还可以做梦、画画,有人类的思想、意识和情感。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一半,离当初的设想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到的是,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和餐厅的送餐机器人。虽然人类发明了洗衣机、洗碗机和扫地机器人等工具,但都局限于特定的功能,还没有出现承担洗衣/晾衣、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和倒垃圾等全套家务的通用型机器人。

马斯克今年6月23日接受采访时称9月底将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原型机,最早在2023年投产。根据他的设想,Optimus机器人将代替部分危险和重复性的劳动,然后实现在现实世界中的无指令应用,最后成为家用机器人。在本周的股东会上,马斯克判断Optimus机器人将来比Tesla汽车更有价值。Optimus机器人的推出可以填补劳动力缺口,推动经济增长。

科大讯飞更早在今年1月底年会上正式宣布启动“讯飞超脑2030计划”,但市场关注度不高。这个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22-2023年完成软硬一体机器人和数字虚拟人的制造,今年Q4首发专业虚拟人,明年形成虚拟人家族。2023-2025年进一步发展到自适应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数字虚拟人在更多领域帮助人。2025-2030年打造懂知识会学习的陪伴机器人、自主学习的虚拟人。终极目标是让AI懂知识、善学习、能进化,让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

说下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1、如果人形机器人将来顺利实现产业化,将诞生1万亿市值的大公司。全球汽车销量峰值9600万辆,假设将来人形机器人年销量达到1000万台,平均每800人有一台机器人,单台均价20-30万,对应的市场容量是2-3万亿。在大产业中会孕育一些大市值公司。前提是人形机器人最终像汽车和手机一样普及。

2、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场景落地将从B端到C端。汽车和手机都有明确的核心功能定位,汽车代替步行,手机实现通信。作为人的替代物,人形机器人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不过如同人的职业分工,将来也会有不同类型的人形机器人,侧重于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场景。这样商业价值更清晰,也便于商业化推广。特斯拉的优势是,本身有汽车制造的应用场景,可以先在自己的工厂批量化应用人形机器人,进行测试、反馈和改进,再往其他地方进行推广。

3、目前人形机器人处于概念阶段,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B端年销量50万台和C端渗透率5%是两个重要节点。虽然特斯拉还没发布产品、更没实现量产,但A股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已有过一波大涨。例如,在6月3日马斯克推特发文以后,绿的谐波的股价两个月上涨1.5倍。我个人判断特斯拉这次大概率先用哈姆尼克的谐波减速器。不过这也不重要,概念阶段没产品、没订单、没业绩,主要炒作对未来的预期,看想象空间有多大,越朦胧、越难被证伪反而可以炒越高。只有概念题材新、股价图形好、有想象空间,就会有很多资金参与。

概念阶段的股价涨幅也很大,但确定性相对低,不是我们擅长的机会。再往后看就是预期兑现,产品、订单和客户逐步落地的阶段。在新兴行业的发展初期,产品和技术的成熟度,量产和降本的节奏,客户和应用场景的落地,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其他机器人公司的售价是成百上千万,特斯拉怎么做到15-20万,成本怎么会差这么多?如果亏本销售,业务的持续性有多强?如果特斯拉24-25年要实现50-100万台销量,是否有这么多应用场景?我现在也看不清,只能边走边看,先看明年10万台能否兑现。

对于可能成为革命性的产品,不好比较武断地直接否定掉。特斯拉2010年6月上市时市值只有22亿美元,2021年11月最高达到12488亿美元,实现560倍的涨幅。其中最陡峭的一段上涨是,在2019年下半年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后快速上涨26倍。特斯拉上市之初只有Roadster,后来才陆续推出S3XY四款车型。作为外行,我不会很自信地下一些结论,更多是跟踪、观察和验证,看这个行业何时开始规模化场景落地,何时开始出现爆款。

我选取B端年销量50万台和C端渗透率5%作为两个重要节点。一是参考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只有接近50万台,其中一半用于电子和汽车行业。二是,有些观点认为新兴产业跨过15%-20%的门槛,会进入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我选择5%是因为觉得股市会提前反映对未来的预期,而且有特斯拉的光环加持。科沃斯和石头科技之前经历过一波大涨,但扫地机器人去年渗透率还没达到5%。

4、中国的人形机器人龙头将是本土企业。由于伦理和国家安全问题,Tesla的人形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推广会遇到障碍,销售和使用大概率会受限。但不妨碍中国公司进入Tesla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只要量产能力、性能、成本、交付和服务响应速度确有综合优势。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