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下最近的一些思考和困惑。
1、中小机构和个人的定位:平时研究的股票一般都是细分行业龙头,容易有代入感。实际情况是,自己在股市里面属于中小机构和个人。更现实的问题是,作为中小机构和个人,如何准确地定位自己?怎么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大机构的优势是平台更好,资源和信息更多。与大机构拼资源和信息优势,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中小机构和个人没有差异化定位,就会陷入同质化竞争。
但如果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一些特定板块和个股,沉下心来把深度研究和持续跟踪做好,最终的认知深度和跟踪紧密度未必会输给那些大机构。简言之,发掘特长比面面俱到更重要。不具备多而快的条件和能力,就尝试抓大放小,着眼长远,靠少而慢跑出来。
2、机会类型的简化:从2017年开始,每过2年都会挖掘到1-3只翻倍股票。但找到值得重仓的大机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放大机会和使利润更大化的能力,过去几年在这方面依然有些欠缺。关键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大机会,然后充分地变现出来。
曾经根据自己对股市的观察,按股价的核心驱动因素划分,总结过8类翻倍潜力股。但我发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不可能搞透多种类型的股价大涨,能做精其中2种模式就很不错。太复杂反而不实用。
归根结底,我们追求的是在特定时间段内以较大把握获得特定收益率。比如,哪些股票未来一年很可能涨50%,或未来两年很可能涨100%,或未来三年很可能涨200%以上?
A股的平均持股时间普遍较短,耐心资本的数量可能比大熊猫还稀缺。用一年的维度看问题的机构和个人很少,更不用说两年、三年。投资A股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拥有对未来1-3年的前瞻性预判,并且耐心等待自己的预判兑现。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资金性质决定我们要一年一年看自己的收益率,尽力争取每年都取得正收益。因此无法做到太长期投资,不过太短期也会陷入同质化竞争。
3、最好的机会:我现在觉得,最好的投资机会不是预期收益最大的,而是潜在风险最小的。具体地说,自己熟悉的这一批股票,对应的股价和市值底在哪里?当股价和市值落入什么区间时,底部区域是比较扎实的,潜在下跌风险极小,买入后有极大的赚钱把握?
即使一只股票在某段时间的底层逻辑从未发生变化,但落实到其中每个阶段交易的预期都不一样,也会导致股价波动区间巨大。今年有2只重仓股在关税战期间的区间最大跌幅达到30%-40%,然后又从低点反弹35%-40%。市场总是会时不时创造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A股。在稳股市的背景下,这类剧烈波动会不会消失?我心里是打个问号的。
既然买入一只股票后潜在最大跌幅极小是好事,反过来,如果买入一只股票后浮亏25%-30%甚至更多,就说明买点是有问题的,对时机和价格的把握还不够到位,至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缺陷。这些缺陷往往就是导致单笔投资大幅浮亏或利润大幅回吐的主要原因。今年有2只非重仓股就犯过这类错误。
4、对热点题材的追捧:A股喜欢炒题材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是很多股票从基本面和估值角度确实很难挖掘出亮点,二是最终的订单和业绩兑现度一般,三是更符合那些追求短平快的赚快钱想法。这恰好又是我的短板,不擅长快速学习各种新知识(比如最近的稳定币),处理各种新信息,广泛覆盖许多股票,熟悉短期股价波动规律,拥有短期交易能力。
不过即使是我定性的非题材股,往往最容易赚钱的也是半现实、半预期的阶段,既有预期的朦胧感,留有一定想象空间;又不是纯靠预期推动,导致股价波动很大,持股体验很差。或者在突然被贴上热点题材的标签,吸引短线资金快速净流入的时候。比如,杰克股份是我公开讨论的倒数第二只股票,它斜率最陡峭的一段上涨就是缝纫机器人带来的。
5、5-10年时间过的很快,2015年或2020年距离现在也没多远。5年既可以做成很多事,也可以一事无成。我担心的是,自己未来5-10年的收益率表现比较平庸,资金量也没增长多少。既然把股票投资作为一种职业,还是要尽力做好,不然越往后会越被动。
对普通起点的个人来说,想通过投资股票积累到千万级或亿级可投资产,算是比较有挑战的一件事情。也许终其一生一直无法达到,即使最终达到也需要经过多年奋斗。
关键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正反馈投资方法后,持续迭代优化。如果不能做到持续进步,那么个人发展的天花板是很低的,也谈不上有什么未来。当然,有时候也需要找到一个支点,把个人的发展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