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现象

2023年11月17日10:50:18105

掌握概念,厘清现象,是解释经济现象的基础。

概念的掌握要通透,如何才算是通透呢?游刃有余、融会贯通、举重若轻。要通透,当然要多加练习与运用。而练习有个进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步骤不能省,基本的套路要遵循。

根据我的经验,多观察、多思考、写文这三个方面必不可少。而且这三个方面显然有一个递进。观察在先,思考在后,最后为文。写文既是观察的记录,也是思考的结果,是真正的知识进阶之道。写出来,形成了文字,便有了修改的空间,也就限定了行文的范围。比如我发现餐馆免费停车这个现象,是基于平时开车吃饭的观察,当时还想不出答案,但是这个现象因为足够普遍,我就记在笔记本中,不断地思考,最后老天眷顾,某一天早晨灵光一现,找到答案,写成了《餐馆免费停车》。

厘清现象,是因为现象与现象之间必然有联系,但我们不能联系无穷远的现象,描述现象时,需要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如何划定,是我们在建立理论之时,就需要提前处理。

厘清现象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领域现象的背后如果是同一个理论逻辑,建立理论以及一般化就有了更为广泛的用场;比如在写《茶位费》一文时,提了好几个假说:服务费、卫生费和最低消费,后来最低消费基本得到验证,我将此茶位费引申到出租车的起步价,出租车的起步价其实就可以看成另一种“茶位费”。再加以扩展,商场满额免停车费、京东唯品会购物满额免运费,都是定了最低消费标准。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可能会误以为的同类现象,其实质往往并不相同,也即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往往并不相同。比如有些企业销售产品是附带着回购合约条款,这个销售就与一般的销售不一样了,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更像是以产品作为抵押而实施的融资。对于前一种情况,不同领域的现象可以通过理论逻辑进行一般化,就可以获得更有解释力的理论;对于后一种情况,做好现象区别就显得重要了。要不然很可能误以为理论被推翻了。

如何进行一般化?一般化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考虑。太一般化,往往变成了套套逻辑,虽然可能是重要的思想,但总归没有落到实处,有种空洞感。而如果太特殊化,又变成了特殊理论,比如管理学当中的管理理论丛林,其实就是一个个特殊的理论,这种理论往往运用范围狭窄,甚至只能解释某一个特殊现象,不能一般化,理论的用场就不大了。

好的理论处在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之间,理论其实是要在确定的局限条件下建立一个或几个假说,只要局限条件满足,假说就成立了。如果事实否决了假说,就要看一看是假说错了,还是局限条件其实根本不同或者没有考察清楚。过于特殊的理论不值得挽救,因为挽救了也没有一般化的意义。而如果是局限条件看错或找错,那就不能证明理论出错了。当然如果理论涉及到的局限应用条件过多,理论也失去了一般化的意义。

不同领域的现象背后可以是一个理论的逻辑在支持,此时,理论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如果我们解通了某一类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便可以很容易地对另一类具有相同理论逻辑的现象所涉及的局限分析之后,进行解释或推测。这正是理论的价值所在。而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如果我们看到某一现象,可以自如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去解释,并且还能够加以推广,经济解释的基本套路就算走通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