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和建模技术。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决策基于三个主要因素:他们的人类理性、他们可获得的信息以及他们过去的经验。
该理论表明,人们目前对经济的预期本身能够影响未来的经济状况。这一原则与政府政策影响金融和经济决策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理性预期理论是商业周期和金融中使用的主要假设模型,是有效市场假说(EMH)的基石。
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理性预期理论来解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或任何其他经济状况。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胀率高于预期,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与其他指标一起意味着未来的通胀也可能超出预期。
在经济理论中使用“预期”的概念并不新鲜。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他称之为“乐观和悲观的浪潮”——视为决定商业周期的核心因素。
然而,理性预期的实际理论是由约翰·f·穆斯在他的开创性论文《理性预期和价格运动理论》中提出的,该论文于1961年发表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上。Muth用这个词描述了许多情况,在这些情况下,结果部分取决于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期。这一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小罗伯特·E·卢卡斯和经济学中的新古典主义革命才流行起来。
期望和结果相互影响。从过去的结果到现在的期望有持续的反馈流。在反复出现的情况下,未来从过去展开的方式趋于稳定,人们调整他们的预测以符合这种稳定的模式。
从理性预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林肯的说法是中肯的:该理论并不否认人们经常犯预测错误,但它确实表明错误不会持久地重现。
因为人们根据手头的可用信息结合他们过去的经验做出决定,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那么对未来也会有同样的期待。如果他们的决定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会根据过去的错误调整自己的行为。
经济学严重依赖模型和理论,其中许多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理性预期与经济学中的另一个基本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均衡的概念。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它们在预测未来状态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吗?—总是有争议的。一个例子是关于现有模型未能预测或解开2007—2008年金融危机原因的持续争论。
因为经济模型中涉及无数因素,所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或不工作的问题。模型是对现实的主观近似,旨在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一个模型的预测必须受到它试图解释的基础数据的随机性以及驱动其方程的理论的影响。
当美联储决定使用量化宽松计划来帮助经济度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它无意中为这个国家设定了高不可攀的期望。该计划降低利率超过七年。因此,与理论相符,人们开始相信利率将保持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