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蛋挞效应?
1959年,台湾出现了蛋挞热,街头巷尾一下子就现出大量葡式蛋挞店,每家店前都能看见排队的长龙,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好景不长,等待大家的新鲜劲过去,买蛋挞的人开始变少,店却越开越多,不少店家很快陷入了困境,引发了倒闭潮。并陆续因此衍生出了一个经济学现象“蛋挞效应”。
蛋挞效应,是一个经济术语,形容特定一段期间内,许多相同性质的店面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伴随着大批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但不久后就发生迅速的倒闭潮。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一家企业通过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引其他企业效仿或模仿,导致了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至饱和,最终造成产业在短时间内出现繁荣,但却很快衰退。
蛋挞效应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蛋挞效应”还是能够通过某条信息经过病毒式的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很多人过度相信,通过某项生意或某种技术可以赚钱。于是短期内商家纷纷涌入,形成该行业供给面的繁荣,消费者出于新鲜感产生的需求会加速市场繁荣的假象。
但真实的市场需求其实远远达不到支撑这么多商家生存所需要的规模。当需求开始回落,供给却仍在上升,市场上很快就会掀起了价格战,撑不住的商家就开始纷纷倒闭了。虚假繁荣可能只会带来虚假需求。
举个例子:
1.热火朝天”的共享经济
共享单车的概念最初出现时,几家初创公司如M拜、ofo等通过提供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吸引了大量用户。由于这种新型出行方式的受欢迎程度而迅速增长,很快便引发了其他企业的纷纷效仿,大量的资本和企业涌入共享单车市场。随着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运营不善等原因开始陆续退出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倒闭潮。
2.“一鸣惊人”的冷门行业
热门行业不见得容得下太多赚钱的公司,比如有一点甜的N夫山泉,20年前谁又能想到一瓶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矿泉水居然成就了20年后的中国首富呢?
思考与总结:
“蛋挞效应”在我们身边其实比比皆是,火锅店、奶茶店、生鲜超市等行业,近年来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短期内商家数激增的阶段。
而后,大多数没有特色以及缺少持续注入资金的能力的商家会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只有少数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最后才会可以存活下来。
蛋挞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提醒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要考虑市场需求、创新和竞争、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