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不应参与决策

2024年10月15日11:21:34140

引言:枯燥的电影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吗?

经济学把已经发生且不可以回收的支出,叫作沉没成本。

理性人在进行决策时不应考虑沉没成本,主张对其采取“随它去” 的超脱态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你花 60 元钱买一张电影票,看半小时后发现电影很无聊,这时候你会想:要不要看下去呢?

你可能会因为付出的这60元而继续观看,尽管过程很枯燥。

但是,经济学告诉你,这60元对你而言已经是沉没成本,此时的你最好选择离开电影院,利用余下的两小时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有学者针对类似问题随机选取若干份样本进行调查,其中,选择继续观看影片 的人占比 77.78%,选择离开影院视的人占比 22.22%。

难道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违背了主流经济理论?他们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吗?

这种为“沉没成本”买单的行为在学术界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

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个体的决策行为因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而产生的非理性决策现象,具体表现为决策者因顾及过去产生且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而继续投入更多成本或做出某一行为。

沉没成本的形式包含金钱、时间和努力等。

为了区分不同形式成本产生的效应,我们将投入金钱产生的沉没成本效应称为金钱沉没成本效应,投入时间和努力产生的沉没成本效应统称为行为沉没成本效应

金钱沉没成本效应

投入金钱产生的沉没成本效应称为金钱沉没成本效应。

比如,一个人外出用餐,点了很贵的龙虾,但是吃不了还剩了很多,又无法打包。

普遍的观点是:这只龙虾已经点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样的钱,因此虽然吃饱了,不再吃一点就亏了。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点菜的行为已经发生,应该不去考虑,因此问题就只剩下我已经吃饱了而应不应该再吃。

金钱沉没成本效应在股市里最常见的就是补仓。

很多人买股票不会一上来就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仓位买入,发现被套住了以后,就开始连续补仓,越补越大,最后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进去。

本质上讲,每一笔交易都是彼此独立的,买入股票只有一个原因,看好它未来能涨,而不是前面有被套的仓位而想要降低整体成本。

行为沉没成本效应

投入时间和努力产生的沉没成本效应统称为行为沉没成本效应

比如:等了很久的公交车迟迟不来,打车走吧,可是打车除了贵,连同刚刚浪费的时间,岂不更亏?谈一项业务,明知希望渺茫,却害怕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再加把劲儿,或许会有转机……

如何做出决策:成本-收益分析

诚然,在原先目标确定无法达成的预期下,对于理性人而言,沉没成本不应该计入决策。

但是,对于为了60元而依然不想离开电影院的人,他们的“非理性”中,除了因为已经付了60元,还有其他考量吗?非理性中是否包含着理性因素?

对于此,有以下几点理由:

(1)打破原有计划重新制定新计划会耗费更多时间精力。

(2) 影片结果的不确定性使观影者不愿放弃。

(3)对于结伴观影的人而言,看电影是增进感情的良好方式。

(4)观看影片的高附加值(比如放松身心),导致观影者不愿放弃。

根据以上分析,单纯运用经济学中的角度研究问题,会得出近 80%的观众是不理性的,但现实中却有接近 80%的人选择留下, 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在貌似非理性中却存在着理性

那么该如何解释这种决策行为呢?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决策呢?

笔者认为理性的决策,就是基于每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比如在本文看电影的例子中,在购票后,成本是什么呢?

当然除了票价之外的东西,比如时间、精力等,收益可以是增进感情、观影的高附加值等等。

成本和收益因人而异,在收益>成本时,你的决策于你而言就是“理性”的

但是,不能将沉没成本纳入决策时的成本。

请记住:

不在错误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不在痛苦的感受中追加成本。

沉没成本不应参与决策。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