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是什么意思(图解)

2025年7月14日14:48:0833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是由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个重要经济理论,描述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以及这种转移,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工资水平的变化。

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此时,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进入一元经济状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刘易斯第一与第二拐点

刘易斯基于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两个转折点:

刘易斯第一拐点:

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即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工资水平开始不断提高,即“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一般我们常说的“刘易斯拐点”,往往就是指第一拐点。

刘易斯第二拐点:

随着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基本被吸收完毕,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始超过供给,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工资水平显著上升。这就到了“第二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什么意思(图解)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

结合“人口红利”的概念,从前面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出:

刘易斯第一拐点,是人口红利开始衰减;刘易斯第二拐点,是人口红利完全关闭。那中国的刘易斯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分别是什么时候呢?

关于第一拐点,并没有统一定论。有一种看法认为,刘易斯第一拐点出现在 2004年左右,原因是从 2004年开始,沿海地区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而且农民工工资出现了较大幅度上升。但也有不同声音指出,2004年是由于农业税的减免政策,减少了进城打工的数量。

同样,也有人认为2009年左右,是刘易斯第一拐点,当时沿海地区及内地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但后来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萎缩,大量农民工返乡。

关于第二拐点,普遍认为还需要时间,因为人口红利即使在衰减,但只有当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基本均等化,才算是第二拐点的标志。目前看,还有很大差距。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