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拥有全球75%的黄金储备。而老牌强国英国,因战争消耗沦为债务国,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混乱,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贸易壁垒高筑。
在此背景下,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目的是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和战后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
1、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各国政府可按此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2、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通过含金量,确定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波动幅度限制在±1%内。(例如:假设日本规定1日元含金量为0.0025克,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则1美元=360日元。若市场汇率波动超过1%,日本央行需抛售或购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3、国际机构护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成立,分别提供短期贷款和中长期发展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了“世界货币”,进一步帮助美国称霸蓝色星球。但是该体系却存在一个矛盾点,即特里芬难题(即矛盾点):
1、美元需求:全球贸易增长需要更多美元,美国只能通过贸易逆差(进口>出口)输出美元。
2、黄金限制:但美元太多,黄金储备不够,各国就会担心美元贬值,纷纷拿美元找美国换黄金。(美元的大量增发,黄金储备跟不上,就难以维持美元与黄金的挂钩)。
19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质疑美元霸权,率先“发难”,要求将15亿美元储备兑换为黄金。后来,再加上其他国家的跟风挤兑,以及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使得美国黄金储备从1949年的2.4万吨,暴跌到1971年的8100吨。
1971年8月15日,总统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从此,各国货币开始“自由浮动”,汇率像股票一样波动。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世界:
1、IMF和世界银行:仍是全球金融秩序的核心机构,比如IMF给希腊提供贷款救急,世界银行帮非洲修水电站。
2、美元霸权: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占比超50%,国际贸易、大宗商品(石油、黄金)仍用美元计价。
3、浮动汇率制:各国货币汇率自由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