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同业存单”
1、什么是同业存单
小区超市的王老板最近总跟隔壁水果店张姐 “互相救急”:月底超市要给供应商结账,零钱不够,就找张姐借 5 万,说 “过 10 天收了货款就还,多给你 50 块利息”;张姐遇到水果旺季进货,资金周转不开,也会找王老板借 3 万,按天算利息。
俩人没写借条,全靠彼此信任,却从没出过岔子。这邻里间的 “灵活借钱”,放在银行圈里,就是大名鼎鼎的 “同业存单”。
它不是给普通人买的理财,是银行之间的 “短期周转工具”,像银行版的 “零花钱互助”,既解燃眉之急,又赚点微薄利息。
先把 “同业存单” 的底说透,核心是 “银行给银行发的‘短期借条’”。
咱们平时存钱,是把钱借给银行;而同业存单,是 A 银行缺钱了,向 B 银行、C 银行这些 “同行” 借钱,发一张写着 “借多少钱、借多久、给多少利息” 的凭证,这就是同业存单。
比如某城商行月底要给小微企业放贷款,手里临时缺 10 亿 “零花钱”,就发一批 3 个月期的同业存单,利率 2.5%,工行、建行这些大银行看到后,觉得 “安全又灵活”,就买了下来。
3 个月后,城商行连本带利还给大银行,这笔 “周转” 就结束了。就像王老板借张姐的 5 万,没复杂手续,按约定时间还,只是银行间的 “借条” 更规范,利率、期限都明明白白。
2、举个栗子
去年某城商行遇到 “存款搬家”—— 不少储户把钱转去了利率更高的互联网银行,导致银行手里的可贷资金少了。
眼看答应给当地几家服装厂的 8 亿贷款要 “违约”,这家城商行赶紧发了一批 1 个月期的同业存单,利率 2.3%。当天就有农行、招行等 5 家银行认购,8 亿资金很快到账,顺利给服装厂放了贷。
服装厂拿到钱买了面料,按时交货,银行也赚了 3.6% 的贷款利息。
这就是同业存单的价值:银行缺 “短期零花钱” 时,不用慌着拉存款(拉存款成本高、周期长),找同行借几天、几个月,灵活又省事,还能及时支持实体经济。
很多人对同业存单有个大误区,“能不能买?看起来利息挺稳。”
其实普通散户根本买不了,同业存单的认购门槛最低 1000 万,是给银行、基金公司这些 “机构玩家” 准备的,咱们手里的几万、几十万,连 “入场券” 都够不着。
但这并不代表它和咱们没关系,咱们买的货币基金,大多会把一部分钱用来买同业存单。
比如你买的某只货币基金,持仓里可能有 “某农商行 3 个月同业存单,利率 2.4%”—— 因为同业存单安全(银行信用背书)、期限短(大多 1 年内)、流动性好,特别适合货币基金 “稳收益、控风险” 的需求。这就像王老板借张姐的钱,张姐用这笔钱进了新鲜水果,最后你买水果时,其实也间接享受到了 “资金周转” 带来的便利。
金融圈有句俗语:“银行不坑银行”,毕竟都是受监管的机构,谁也不会轻易违约,不然以后在 “同行圈” 里没法立足。
比如某股份制银行曾发过一批 6 个月的同业存单,中途遇到短期资金紧张,宁可先把其他投资变现,也按时兑付了本息。这种 “信用兜底”,让同业存单的风险远低于普通企业债,甚至比部分银行理财还稳。
也正因如此,货币基金才爱买它,咱们买货币基金时能放心,背后也有同业存单的 “功劳”。
但同业存单也不是 “零风险”,2020 年有家偏远地区的小银行,因为经营不善,发的同业存单没人敢买,最后只能靠监管协调才勉强兑付。
不过这种情况极少,毕竟监管对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规模、用途都有严格要求。
就像王老板和张姐借钱,要是王老板总拖欠,张姐下次肯定不借了;银行要是信用差,以后再发同业存单,同行也不会认购,所以银行都会格外珍惜自己的 “信用名声”。
3、说到底
说到底,同业存单是银行间的 “资金润滑剂”。
就像小区里邻居互相借零钱,让大家的日子都过得顺畅:银行缺短期资金时,靠它周转;大银行有闲置资金时,靠它赚点利息;咱们买货币基金时,靠它托底稳收益。
它虽然不是给散户准备的 “理财品”,却悄悄藏在咱们的日常理财里,是金融体系里 “不显眼却很重要” 的角色。
就像王老板常说:“邻里间互相帮衬,日子才好过得起来。” 银行间的同业存单,也是这个道理。
你帮我周转,我给你利息,既让银行资金活起来,也间接帮了需要贷款的企业、需要理财的普通人。成年人的世界里,“灵活互助” 从来都是双赢的智慧,同业存单不过是把这种智慧,搬到了更规范的银行圈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