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涨得不错,估值已经到了中等偏高区间。
在中等以上区间考虑卖出,我觉得都是合理的,谨慎的人选择早点卖,愿意承担风险的人选择迟点卖,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也分享几个确定卖点的思路。
首先要接受的是,绝佳的卖点是无法捕捉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设定合理的卖出区域,想卖在尖尖上都得靠运气。
怎么叫合理的卖出区域呢?就是当价格到达这个位置以上时,我认为继续持有的获益概率要明显低于卖出,那么在这个起卖价格之上,我就愿意随继续上涨而分批卖出。
起卖价格可以有这么几种考虑:
1. 价格已透支未来较长期的收益。
咱们之前算过,2010年以来,万得全A指数的PE和PB估值中枢平均上涨速度大约是年化7%,也就是假设估值没有波动,指数平均每年应该有7%的涨幅。
如果不买股票,把钱去买较安全的货币基金,咱们就算有1%的年化回报吧,那么持有万得全A的增量回报就剩下年化6%。
估值处于历史中位附近时,持有指数是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的状态,那么如果比历史中位贵6%,就相当于透支了未来1年的涨幅;比历史中位贵12.4%(1.06*1.06复利计算),就相当于透支了2年的涨幅;贵19.1%则透支了3年。
如果透支1年涨幅时就卖,假设未来1年估值没有跌下来,指数通过估值中枢上涨,也能回到正常估值状态,这样卖出就不一定能有接回来的交易空间。
A股一轮牛熊持续的时间,从历史上看多在2-3年,如果已经透支了未来3年的涨幅,我觉得大概率能等到明显更低的位置接回来,那就可以考虑以它作为开始卖的起点。
如果我们采用的投资策略,在指数涨幅的基础上还能创造较稳定的超额收益,比如吃期指贴水策略,那就可以考虑更晚卖出,因为持有对我们更为有利。
假设平均能吃到年化5%的贴水,持有的增量回报就变成了6%+5%=11%,此时透支2年就变成了较中位贵23.2%,透支3年就变成了较中位贵36.8%。
以上是相比中位估值来计算的,目前万得全A相比中位已经涨了1.8%,算未来上涨空间的时候这部分还得扣除掉。
2. 参考历史估值分位
这个方法就是认为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估值,在未来也有可能达到,那就以历史做参考来设定合理区域。
我觉得按PE和PB分位平均来计算,在70%-80%之间选个位置来作为卖出起点是合理的,含义就是把近15年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估值排序,从低到高对应0%-100%,那么到了排在70%-80%的位置的,总体上可以说是比较高了。
估值分位数据同时受财报数据和指数点位数据影响,马上要出二季报了,财报数据也会改变,所以很难准确预估70%-80%分位对应什么点位,毛估估大约比现在再涨15%-20%?
3. 参考上一波行情的高点
这个方法相比看估值分位更直观些,其实道理相似,都是认为历史出现过的未来也可能出现。
万得全A在2021年末创出上波行情的高点,是6028.93点,相比现在的5499.27点还有大约10%的涨幅。
不过看静态高点不合理,毕竟过了这么多年,企业在赚钱,利润和净资产都有提升,指数也应该水涨船高。
这时候可以画个线看,2018年末和2024年9月末指数创出的两个低点,估值水平大致是相当的,2024年低点相比2018年低点的提高,就是时间带来的价值增幅,我们用直线连接两个低点,再画个经过高点的平行线就行了:
指数涨到上面那条线,就等效于涨到了上一波高点,目前大概在6650点左右,距离当前位置还有21%的涨幅。
小结一下三个方法对万得全A指数预估的起卖位置:
1. 透支未来法:再涨17%;
2. 估值分位法:再涨15%-20%;
3. 上波高点法:再涨21%。
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还有使用的策略超额收益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灵活调整,越能承担风险,越能创造超额收益,卖出就可以越延迟,每个人的目标位可能会相差不小,这个也没必要一样。
实际上这些方法都很粗糙,也不可能凭借它们判断这波能涨到哪,到不了这些位置,或者远超这些位置都有可能。
它们的作用仅仅是提供一个能让自己信服的解释,到了这个位置卖出是值得的,未来有较高的概率能以更低的价格接回来;到不了这个位置持有是值得的,还可以耐心等待更好的机会,帮助我们把两边的风险和收益都想通,仅此而已,用其他能让自己信服的方法确定卖出位置,其实也一样。
一旦达到目标位,就可以开启随涨随卖,涨一些卖一部分,能卖到什么程度,就只能交给市场,剩下就看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