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是由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的《黄金与美元危机》提出的,其揭示了一国货币,同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时面临的内生矛盾:
矛: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则全球贸易和各国储备都需要用到美元。那么,美国就必须持续输出美元,让美元流动到全世界。而输出美元的主要方式就是保持长期贸易逆差(例:美国用美元购买他国商品)。
盾:但是如果长期逆差,对外输出了很多很多美元,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货币信用(毕竟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导致货币贬值。如果大家觉得美元信用变弱,就不愿意继续持有美元(毕竟谁都不愿意持有贬值的东西),那么就会阻碍美元,成为国际国际储备货币。
当这就是特里芬难题,这一理论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中,得到充分验证。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为满足全球美元需求,美国贸易逆差从1950年的13亿美元激增至1970年的57亿美元,黄金储备从1945年的2.2万吨,锐减至1971年的0.9万吨。随着美元海外沉淀量远超美国黄金储备(1971年外国持有的美元是黄金储备的5倍),各国开始怀疑美元兑黄金的能力。最终,因为黄金储备不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印证了特里芬的预言。
举例:
假设张三(美国)是村里的大富豪,一开始在村里的信用也比较好,张三承诺说,大家平时交易时都使用“张三券(美元))就好了,一张券可以换1块黄金,于是村民(其他国家)就用“张三券”交易。
为了满足村民的日常交易,张三必须不断写张三券”(类似美元输出),要不市面上张三券不够用:
但是随着张三券越来越多,村民们开始担心张三家里,是否有足够的黄金兑换(信心崩塌)。于是,村民可能就会想着寻找其他券来代替,比如李四券((其他国家货币),最终可能降低使用张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