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滞胀”
1、什么是滞胀
小区菜摊的张姨最近总跟街坊叹气:“前两年一斤青菜 2 块,现在都卖到 4 块了,我这摊位租金还涨了,可儿子在工厂上班,工资快两年没动过,上个月还差点被裁员。”
张姨没说透的这种矛盾 —— 物价一个劲涨,钱越来越不值钱,可工作机会少、收入没起色,正是经济学里最让人头疼的 “滞胀”。
它不像单纯的物价涨(通胀)或经济差(停滞),而是 “俩毛病一起犯”,就像人同时 “又饿又胖”:想吃点好的补补,怕更胖;想节食减肥,又饿得没力气,怎么选都别扭。
先把 “滞胀” 的底说清楚:它是 “经济停滞” 和 “通货膨胀” 的结合体。
“经济停滞” 好理解,比如工厂订单少、企业不招人甚至裁员、GDP 增长慢得像爬蜗牛。
“通货膨胀” 就是物价涨,买斤肉、加箱油都比以前贵,钱揣在手里天天在贬值。
平时经济规律里,这俩很少凑一块,要么经济好的时候,大家有钱消费,物价才涨(比如疫情后旅游热,酒店价格飞涨);要么经济差的时候,大家不敢花钱,物价反而稳甚至跌(比如有些地方商铺冷清,衣服打折甩卖)。
可滞胀偏不按常理来,硬是把 “没钱花” 和 “花不起钱” 凑成了一对,让普通人两头受气。
2、举个栗子
最经典的滞胀案例,得说上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
当时中东国家集体提高油价,全球油价一下涨了 3 倍多。工厂开车床要油、货车运货要油、家里取暖也要油,油价一涨,企业成本跟着飞涨,只能裁员减产,经济一下就 “滞” 了;可油价涨又带动了其他物价,面包、牛奶、布料都跟着贵,通胀也来了。
美国当时失业率飙到 8%,物价一年涨 13%,老百姓一边怕丢工作,一边看着工资条不敢随便花钱。
这场景跟张姨儿子的处境有点像:工厂因为原材料涨价缩减产能,工资不涨还面临裁员,家里买菜却要多掏钱,日子过得紧巴巴。老话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滞胀就是经济版的 “连夜雨”,把难的事全凑一块了。
滞胀对普通人的影响,比单纯的经济差或物价涨更磨人。
首先是 “钱不值钱还难赚”,就像张姨儿子,工资没涨,可每月买菜、交水电费的钱比以前多了 20%,等于实际收入在降。
其次是 “投资也难避坑”,想把钱存银行,利息赶不上物价涨,存一年反而亏了;想买股票,经济停滞时企业赚钱难,股票也容易跌;就连买套房,房贷利率可能跟着通胀涨,还款压力更大。
我邻居老周前两年想靠炒股补贴家用,结果遇上滞胀,手里的股票跌了 15%,平时买菜又多花了不少钱,最后叹口气说:“这钱不管放哪,都像在慢慢漏气的气球,越来越瘪。”
那滞胀一般是怎么来的?大多是 “供给端出了乱子”。
就像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是能源这种关键 “供给” 出了问题。
还有前几年疫情,港口停摆、原材料运不进来,工厂没法生产,产品变少了,物价自然涨,可企业没法开工又导致经济停滞,也催生出了短期滞胀。
还有一种情况是政策 “没踩对节奏”,比如为了刺激经济印了太多钱,钱变多了物价涨,可这些钱没真正流到实体经济(比如工厂、商铺),反而在金融市场空转,企业还是没订单、不招人,最后也会陷入滞胀。
这就像给庄稼浇水,水浇多了会涝(通胀),可水没浇到根上,庄稼还是长不好(停滞),白忙活一场。
3、应对 “又饿又胖”
就像应对 “又饿又胖”,不是盲目节食或猛吃,而是选营养又不胖的食材,慢慢调理,滞胀时过日子也得这么 “细水长流”。
有人问 “滞胀会一直持续吗?” 其实不会,就像人不会一直 “又饿又胖”,只要找对原因调理,经济也能慢慢恢复。
比如 70 年代石油危机后,各国开始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慢慢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企业成本降了,经济也活了;
后来又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慢慢把通胀压了下去。对普通人来说,不用天天盯着经济数据焦虑,把日子过稳,保住收入,合理花钱,等经济慢慢调整过来,日子自然会松快。
说到底,滞胀是经济的 “小感冒加重症”,难治但不是治不好。
就像张姨,虽然菜价涨、儿子工资没动,但她学着优化进货渠道,下午卖打折菜,反而留住了不少老顾客;她儿子也在业余学了电工,就算工厂裁员,也能靠手艺找活干。
经济有起有落,日子也有难有易,关键是在难的时候稳住心态,找对办法,等风来的时候,才能稳稳接住。毕竟 “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算遇上滞胀,好好规划,也能把日子过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