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股权收购”
1、什么是股权收购
小区门口的 “甜心奶茶店” 开了三年,最近突然换了招牌,变成 “XX 连锁奶茶”,老板也从之前的王哥换成了连锁品牌的区域经理。
后来才知道,王哥去年资金周转困难,连锁品牌买了他店里 60% 的股份 —— 这不是简单的 “转让店铺”,而是一次迷你版的 “股权收购”。
很多人听 “股权收购” 就觉得是 “大公司吞小公司”,其实它更像企业间的 “合作升级”:有人出股份换资源,有人买股份拓版图,里面的门道,比奶茶店换招牌复杂多了。
先把 “股权收购” 的底说透,它不是买公司里的桌椅板凳,是买 “能说话的权利”。
比如你买了一家公司 10% 的股份,可能只是个 “小股东”,只能看看财报;但要是买到 51% 以上的股份(绝对控股),就能说了算。
大到公司做什么业务,小到员工发多少奖金,都得听你的。
就像小区业主,要是你占了一半以上的房产份额,小区要不要装电梯、物业费涨不涨,你都有决定权。
之前王哥的奶茶店,连锁品牌买了 60% 股份,等于拿到了 “决策权”,换招牌、改菜单都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和 “买东西” 最大的区别是:你买的不是 “死资产”,是 “活的控制权”。
2、举个栗子
股权收购里最常见的两种玩法就是 “善意收购” 和 “恶意收购”,像谈恋爱里的 “你情我愿” 和 “霸王硬上弓”。
善意收购:就是双方坐下来谈,你情我愿。
比如腾讯收购阅文集团,当时阅文想拓展数字阅读业务,腾讯有流量和资金,双方谈好后,腾讯买了阅文 53% 的股份,之后阅文用腾讯的流量推作品,腾讯靠阅文丰富内容生态,双赢。
恶意收购:就没这么和气了,收购方不跟管理层商量,直接在市场上买股份,想强行掌权。
比如前几年宝能收购万科,宝能没跟万科管理层沟通,悄悄买了万科 24% 的股份,差点成了最大股东,最后万科靠 “引入盟友” 才保住控制权,业内叫 “白衣骑士” 救场。这就像有人没跟你打招呼,就去你家楼下喊 “我要娶你”,换谁都得慌。
真正的股权收购,远比 “买股份” 复杂得算清 “账” 还得磨合 “人”。
就说美团收购摩拜单车的案例,2018 年美团花了 27 亿美元,买了摩拜 100% 的股份(全资收购)。
表面看是美团 “买了个共享单车公司”,实际是美团想补 “短途出行” 的短板。
用户用美团点外卖,再用摩拜骑车取餐,或者骑摩拜到商场后用美团买电影票,形成 “衣食住行” 的闭环。
但收购后也出了问题:摩拜的员工不习惯美团的管理模式,很多老员工离职;共享单车的运维成本比想象中高,美团花了两年才把摩拜的亏损控制住。
这说明股权收购不是 “一买了之”,就像娶媳妇,不是领了证就完事,还得磨合生活习惯、协调家庭关系,不然日子过不长久。
3、说到底
股权收购不是 “越大越好”,有些公司收购太多,反而会 “消化不良”。
比如之前 TCL 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本想借汤姆逊的品牌打开欧洲市场,结果汤姆逊的技术落后,还存在文化差异。TCL 派去的中国团队和法国员工在管理上天天吵架,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几十亿,只能把汤姆逊的业务剥离。
这告诉我们:收购就像吃饭,吃多了会撑,还得吃 “自己消化得了” 的,不然再贵的菜也会变成 “负担”。
股权收购是企业发展的 “加速器”,也是把 “双刃剑”。用得好,能快速扩张、互补短板;用不好,会拖累自己、引发矛盾。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懂复杂的收购协议,只要记住:看一家公司的收购,别只看 “花了多少钱”,要看 “买的东西值不值”“能不能和原有业务搭起来”。
就像看奶茶店换招牌,别只觉得 “换了个名字”,要想想新老板能不能把生意做更好。毕竟,不管是小奶茶店还是大公司,“把日子过好” 才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