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信银行)是2017年由中信银行和百度下属公司——福建百度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度博瑞)共同发起设立的商业银行,银行总部位于北京。
2020年,百信银行增资扩股,并引进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作为股东。
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56.34亿元,共有3个股东,分别是:中信银行持股65.79%、百度博瑞持股26.03%、加拿大养老基金持股8.27%。从股权结构看,中信银行是百信银行控股股东。
根据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银行机构类型中,百信银行不属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属于城市商业银行,更不属于农村商业银行,而是属于较为特殊的“直销银行”。
根据百度百科,直销银行是指不设线下网点,由银行搭建“纯互联网平台”,在此平台上整合自身存贷汇业务、投资理财产品的银行。这一模式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因没有网点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该类业务成本相对较低(即省去了房子等固定资产或租金的成本)。
基于互联网技术成熟和商业银行自身数字科技普及,较多商业银行均开展了直销银行业务,但多是结合银行自身的手机银行业务展业,这一类“直销银行”是传统银行自身的一个作业渠道,嵌入在银行内部。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的直销银行目前仅有百信银行和中邮邮惠万家银行两家。
当然以上只是概念层面。若透过概念看本质,像腾讯的微众银行、蚂蚁的网商银行等所谓的民营银行本质上也是“直销银行”,只不过监管给了“民营银行”这样一个机构类型(尽管19家民营银行中已经有银行股东不再是纯民营企业)。
自成立至今,百信银行经历了三任董事长,分别是李庆萍(2017的-2022年)、吕天贵(2022的-2025年)和谢志斌(2025年至今),且三位董事长均分别在母行中信银行担任较高职位,如李庆萍同时是中信银行董事长、吕天贵和谢志斌同时也是中信银行副行长。百信银行还经历了两任行长,分别是李如东(2017年-2024年)和寇冠(2024年至今)。两任行长均经历了百信银行的创建,其中李如东原系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寇冠则原是建设银行总行建设银行部总经理并担保过中信银行科技运营中心总经理,且于百信银行成立后担保过该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从管理层看,中信银行对百信银行给予极大支持。
截至2024年末百信银行在职员工999人,较2023年末减少了26。人员结构中科技人员占大头,2024年占比为59.3%(2023年为60.3%)。公司拥有21个部门(见下图):
下面对百信银行近年来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一、增速放缓,仅为一般城商行规模
自成立以来,百信银行总资产保持增长,由2018年末的359.24亿元增长到了2024年末的1172.90亿元,6年增长了2.26倍。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虽有波动但整体走向稳定增长。
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2.95亿元,2024年达到了46.26亿元,6年增长了2.57倍。
净利润则由2018年的亏损进入近四年稳定的正利润,2023年时归母净利润达到了8.55亿元,2024年虽有下降,但仍有6.52亿元。
纵向看,百信银行总资产、收入和利润的增速在经历成立后的高速增速后,目前进入相对稳定期,甚至增速大幅放缓。2024年末总资产同比增长仅为4.25%;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也仅为2.02%;2024年利润则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较前几年的“高速”均大幅下降。
从规模看,百信银行仍属于较小规模的银行,与民营银行龙头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相距甚远,与A股上市的42家商业银行相比也仅为最小银行的一半规模。
目前百信银行规模大约为中等水平的民营银行(如新网银行或众邦银行等),或一般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如近期被长城资产出售给四川银行的长城华西银行等。
2024年百信银行与部分银行规模类指标对比如下表:
二、企业业务极少,类似中等规模消费金融公司
业务结构方面,根据百信银行公布的营业范围其主要是对个人及小微企业进行存贷款业务。根据官网,其主要产品是消费金融的“好会花”产品、服务小微企业的“百兴贷”产品以及服务购车金融的“百车贷”产品。
从实际数据看,百信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个人贷款,而个人贷款80%以上又是综合消费贷款。比如2024年末,百信银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共有803.93亿元,其中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就高达642.91亿元,而企业贷款仅为0.50亿元。
由此可见,百信银行虽为“商业银行”,但其业务基本类似于一家纯线上的消费贷款公司。
若与消费金融公司相比,百信银行大概也仅属于中等规模的消贷金融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与头部消金公司(如蚂蚁消金和招联消金)相比也差距不小,但好于同系统内的中信消费金融公司。然而又低于同为百度公司下的小贷公司——度小满。
2024年百信银行与部分消费金融贷款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对比如下表:
注:中信消金净利润数为2023年数据
三、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上升,但仍处同业较好水平
2024年末,百信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0%,较2023年末的1.36%上升了14个BP;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由2023年末的303.76%下降到2024年末的264.69%,下降了39.07个百分点,一升一降反映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在增加。
百信银行业务基本是个人贷款,因此其1.50%的不良率基本就是个人类贷款的不良率。相比百信银行母行中信银行2024年末1.25%的个人贷款不良率,百信银行不良率显然偏高。
近年来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属于行业趋势,百信银行以个人贷款为主,其不良率上升难免,但与类似公司相比,百信银行1.5%的不良率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2024年百信银行与部分类似公司资产质量对比如下表:
注:度小满的不良率仅是其消费贷不良率。
百信银行是对独立“直销银行”的探索,但本质上与带有浓厚互联网基因的“民营银行”相差不大(百信银行股东中也有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基因,人员结构中60%左右是科技人员)。从业务性质看,百信银行也类似于消费金融公司或小贷公司。
中信银行对百信银行给予很大支持,派母行高管(副行长以上)担任百信银行董事长,由母行科技条线专业人员担任行长。百信银行高管保持稳定,有利于战略延续推进。
但随着近年来个人贷款资产质量下降的行业压力,以及传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加快导致嵌在银行内部的“直销银行”业务扩大,百信银行业务面临极大的竞争。百信银行在经历成立后规模快速增长后,近年来规模类指标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归母净利润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
不过好在经历几年发展后,百信银行基本进入稳定期,资产质量控制良好,净利润虽有波动但整体保持连续盈利。
如何保持业务稳健发展以及如何“突围”是当前摆在百信银行面前刻不容缓的必做题,做好这两题才能让百信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