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破净”
1、什么是破净
前几天有读者发来截图:某股票每股净资产 8.2 元,当前股价却只有 6.5 元,他兴奋地问 “这不是白捡钱吗?公司‘家底’都比股价高,买了稳赚吧?” 我赶紧劝他别急。
这 “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 的情况,就是股市里的 “破净”,看着像 “白菜价卖黄金”,实则可能是 “镀金砖头”,得先掰扯清楚里面的门道,不然容易把 “坑” 当 “机会”。
咱们得先搞懂 “每股净资产” 是啥。简单说,就是把公司所有家当(厂房、设备、现金、专利这些)全部卖掉,还清欠别人的钱(贷款、债款),剩下的钱平均分给每个股东,这每一份就是 “每股净资产”。
比如公司有 10 亿资产、3 亿负债,剩下 7 亿分给 1 亿股股东,每股净资产就是 7 元。要是这时候股价跌到 6 元,就是 “破净” 了 —— 相当于你花 6 块钱,买了一份 “值 7 块钱的家底”。
听着挺划算?但就像二手市场里 “500 块卖原价 1000 块的冰箱”,你得先看冰箱是不是坏了、有没有暗病,不然买回去修的钱比省的还多。
2、举个栗子
前两年某大型国有银行,每股净资产 8.5 元,股价却长期在 6 - 7 元徘徊,破净幅度超 15%。
为啥银行股总破净?不是银行没钱,是市场觉得 “这钱赚得慢、赚得险”。
银行的资产里有很多贷款,要是经济不好,企业还不上贷,这些 “资产” 就会变成坏账,看似每股净资产 8 块,实际能变现的可能只有 6 块;再加上银行利润增长慢,不像科技股那样有 “想象力”,投资者不愿意给高股价,慢慢就跌破净资产了。
就像小区里的老房子,房产证上写着 “估值 200 万”,但因为没电梯、户型老,实际成交价只能到 180 万,不是房子不值钱,是市场给的 “溢价” 低。
但破净不代表 “一定便宜”,有些公司的 “家底” 本身就是 “虚的”。
比如某房企,前几年每股净资产 12 元,股价跌到 10 元时很多人觉得 “捡漏了”,结果后来房价下跌,公司手里的楼盘卖不出去,只能降价甩卖,之前算的 “12 元净资产” 一下缩水到 8 元,股价跟着跌到 7 元,抄底的人套得死死的。
这就像你买了个 “标价 1000 元的二手奢侈品包”,以为捡了便宜,结果发现是高仿,实际只值 200 元 —— 公司的净资产里,可能藏着 “商誉”“存货跌价” 这些 “水分”,看着数字大,实际不值钱。
老话说 “买的没有卖的精”,要是公司真那么值钱,股价也不会长期趴在净资产下面。
普通投资者怎么判断破净股是 “漏” 还是 “坑”,记住两个核心:看 “资产质量” 和 “赚钱能力”。
先看资产质量,比如公司的净资产里,现金、存款这些 “硬通货” 占比高不高?还是全是存货、应收账款这些 “软资产”?
比如某消费公司,每股净资产 5 元,其中 3 元是现金,2 元是存货,就算股价跌到 4 元,也相对安全,因为现金实打实;但要是某公司 5 元净资产里有 4 元是应收账款,还都是欠了好几年的,那破净也别碰,大概率是 “坑”。
再看赚钱能力,公司最近几年能不能赚钱?净利润是不是稳定?
要是公司每年都能赚不少钱,破净可能是低估;要是年年亏损,净资产还在缩水,破净就是 “理所应当”,买了只会越套越深。
3、看 “破净持续时间”
要是公司刚破净没多久,可能是市场短期波动,别急着下手;要是破净持续一两年,还能维持盈利,说明大概率是被低估,不是公司本身有问题。
就像一件衣服,刚打折时可能是商家促销,持续打折还没人买,可能是真便宜,但也得看衣服质量好不好。
破净股也一样,时间能帮你筛选出 “真便宜” 和 “真不行”。
格雷厄姆说过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破净只是市场 “投票” 的结果,不代表公司的 “真实重量”。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别看到 “破净” 就觉得是捡漏,也别看到破净股就恐慌 —— 先花 5 分钟看看公司的资产质量、赚钱能力,再做决定。毕竟投资不是 “比谁买得便宜”,是 “比谁买得对”。
就像买菜,不是越便宜越好,得看新鲜不新鲜、合不合口味,破净股也一样,得选 “便宜又好” 的,才能让钱花得值。
说到底,破净是个 “信号”,不是 “答案”。它提醒你 “这只股票可能被低估了”,但也警告你 “这只股票可能有问题”。
看懂破净背后的逻辑,才能在股市里少踩坑、多避雷,毕竟投资的核心不是 “赚快钱”,是 “不亏钱”,先保住本金,再谈赚钱,这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