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概是新能源跌幅最大的一天,最寒冷的一天,光伏板块下跌达到6.7%,新能车连续八周下跌之后,反弹一周今天又开始大跌,最直接的诱因大概还是美国的通胀法案,要把中国的电池组件,中国的矿物材料排除在美国电动汽车补贴之外。
这个不是新闻,是很早之前就有预期的,签署通过法案之后,没有想到影响如此之大,看来前期新能车的八连跌大概也是这个预期。
其实八月美国销售八万辆汽车,中国60多万,美国是中国的八分之一,美国这个法案当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点影响,但到底影响多大,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这种损人不利已的行为是违反经济学规律的,商业竞争的本质是成本,总有补贴完的那一天,这个事情的影响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美国人整了芯片,整医药,整了医药整新能车,整了新能车还要整光伏吗?今天光伏这么大的跌幅是无法理解的。
中国产业链占了全世界的80%,有些环节甚至达到95%以上,离开中国美国人玩不转,美国人哪里来的自信,自己如此弱势却频频出手整中国。
因为畏缩与退让,人家娇气日盛。这个才是根本原因。
如果中国反制不准任何含有中国材料的光伏出口美国,美国的光伏产业立即为0,这种武器我们是不用的,宁肯自己经常挨打,说不出手就不出手,躲在床底等他打够了再出来。
大家也别太灰心,如果说光伏行业美国是一个三岁的小孩,中国就是一个30岁的强壮的九段高手,真搞起来美国人根本不是对手,只是没有亮剑的决心。美国人娇气太盛。
美国人的台湾政策法案走出了第一步,中美摊牌及不可调和几乎无法避免,或许也是今天大盘暴跌的核心原因。
欧洲人也开始跟进,出台所谓的限制强制劳动产品的进口,或许是光伏暴跌的核心原因,但本来就能源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他又没有光伏产业链,如何限制?
但如此多的利空,严重冲击市场的信心,导致今天成为新能源最寒冷的一天。实际上的影响远远没有那么大,但内忧外患,瞎折腾,导致信心崩盘。【最后附录两篇卖方报告讲这个事情】
我是怀疑市场出了系统性的问题,本来房地产就非常麻烦了,遇到没完没了的封锁,折腾,投资,消费熄火,剩下的出口8月开始下滑,出口熄火的概率也即将在未来几个月发生,三驾马车熄火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那个事情,很可能不请自来,正在路上。况且还有欧美的死整,我们的稳定委员会上班没有呢?
如此众多的不确定性,或许我们要从震荡市思维向危机思维转变,在以后的可能到来的反弹过程中,尽力调整自己的组合以应付这种重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降低杠杆,注意仓位,适度分散。并且肯定会等到这个时候的。这种模式操作好了一样有暴利,因为这种模式下,往往经常有剧烈反弹的大阳线,有快速赚钱的机会。但提醒我们,在这种模式下,过分追涨的风险大得无边。
地产尾市大面积涨停的逻辑不坚实。但也是新能源出来资金的一个宣泄出口而已。没有长线逻辑。
下面附录了两篇卖方关于新能源暴跌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太多,并且现在中文互联网想找到原文也非常难,就是一个信息茧房。我来还原美国那个通胀法案以及对锂电的真正影响:
1、没有什么禁止中国的说法,只是要本土化,其中2023年电池要50%本土化,关键材料40%本土化。2029年这个数字是100%和80%。而且如果没有达到上面的要求只是不享受补贴而不是直接禁止。
2、宁德赴美建厂这件事肯定是有麻烦了,而且这还是刚跟福特签了大合同的情况下。但是麻烦的点不在于去不了美国建厂,这事和汽车厂建一个合资公司就能解决,LG就是这么做的。真正难的是关键材料也要本土化,比如璞泰来、容百、恩捷这些也要配合在美国或者美国贸易友好的国家建厂,而且他们的上游一直到锂矿maybe也要,所以这个牵一发动全身,这事怎么解决肯定没这么快,所以宁德赴美建厂就搁置了,不是说像华为那样被禁了。
3、这事肯定是有备而来针对中国供应链而扶持美国听话的日韩、澳洲供应链。所以唯一的破局点还是电池的技术,就是安全性和续航真正能够吊打日韩的供应商。去年LG的软包就因为安全性而大量召回,所以只要我们的电池技术能够一直领先,市场和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事实上特斯拉和福特如果不是因为zz因素都愿意跟宁德这些合作。
4、不影响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只是美国本土市场,但中国锂电一直以来在美国的收入占比很小,以前就各种受限,现在无非是放在台面上说明白了,影响的是估值和终局的逻辑。
5、那个法案8月就有了,和芯片不一样。光伏和锂电还是不敢下死手,因为中国供应链优势太大了,其实那个方案也有光伏部分,但全球找不到中国光伏替代者,所以光伏股价像没事儿一样,锂电好歹有LG和松下这些理论上的备胎,所以股价走势也不一样,所以实力才是王道啊!
6、全球商业竞争不亚于战争,非常残酷。锂电光伏甚至还有cxo是我们花了几代人数年的积累好不容易走出去能攻城略地的产业链,现在唱空新能源仿佛都成了zz正确,要知道连这点优势都保不住的话也不可能有牛市,投资从来就是国运。
【中信建投电新】
今天储能、光伏、电动车等新能源龙头板块继续大跌,主要源于相关中国与西方世界对抗升级预期导致的市场风险偏好变化,转而引发对于新能源出口产业链影响。
但我认为实际的情况是恰是在预期利空见底标志,是最后的情绪宣泄,早在1-2个月之前相关信息已经释放,今日又被重提,继续坚定看好新能源,围绕三季报优质标的加仓布局。
我们点评如下
1、欧洲反强迫劳动法案以及此前美国相关法案都已出台(欧洲如今落地一个月前早有预期,最差的时间已经过去,中国组件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恢复向美出口,双方执行标准正在小心试探,预计年底更为顺畅。
2、此次欧委会没有列出涉强迫劳动的国家、地区、产品和生产商名单;设置了公开的调查程序,欧委会要求成员国政府承担举证责任来证明货物与强迫劳动相关(即无罪推定)
3、整体判断温和,好于此前预期
4、美国反通胀法案,一个月前落地市场没有太大反应,如今被翻出来,这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主要条款是若要获得全额补贴,必须本土组装,或关键原材料,电池不能从敏感实体进口(但本土设厂可以,不要补贴也可以),中国民营企业企业未被定位为敏感实体、并没有任何剔除中国供应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