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自购潮开始,A股市场底到了吗?

2023年1月6日10:37:04172

近期,合计有26家机构宣布自购,包括易方达、汇添富、华夏、广发、南方基金等在内,合计自购金额达到18.1亿元,且均面向权益类基金或者FOF产品。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金额超60亿元,这是历史上一波较为猛烈的“自购潮”。后续或还有基金公司加入这一行列,数据可能还会增长。

基金公司自购潮开始,A股市场底到了吗?

(图片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2年以来,A股进入持续调整期。上证指数自去年12月中旬的3700点跌至低点的2864点,最大跌幅已超20%,创业板更是跌近40%。近些年,随着A股赚钱效应的吸引,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机构投资者的一举一动颇受市场关注。

基金公司纷纷自购,不禁有很多人问是不是意味着底部已来?

A股基本遵循政策底部→信用底部→基金底部→市场底部→盈利底部的历史规律。从经济运行角度看,政策底解决了每轮下跌的主要矛盾,实现信用底修复并完成盈利传导,因此,一般政策底和信用底先于市场底,而盈利底同步或滞后市场底形成,因此,对判断市场底部而言,政策底和信用底通常为领先指标,经济/盈利底通常为滞后或同步指标。

为此粤开证券特别回顾了 2005、2008、2012、2016 和 2018 年五次 A 股大底与基金市场的关系,并将 “基金底部” 分为 “发行底” 和 “自购顶” 两类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发行底” 相对比 “自购顶” 更靠谱。

以下是粤开证券在5月份的一份研报里的结论提要:

“从基金行为来看,我们以基金发行底来衡量普通投资者的入市意愿和情绪,基金自购潮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观测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

发行底:2005年领先4个月,2008年同步,2012年领先3个月,2016年领先5个月,2018年领先4个月。月度基金发行冰点的时间均领先于市场底的出现,时间在3~5个月不等。

自购顶:2005年滞后2个月,2008年滞后2个月,2012年领先5个月,2016年领先7个月,2018年领先9个月。基金自购的由滞后指标转为领先指标,但时间在5~7个月不等,自购行为较为分散且距离市场底部较远,自购行为更多的是稳定市场信心和明确后市观点,参考意义小于冰点发行指标。

至于历次底部的构成,下图能够更容易看懂。相比之下,基金发行作为一个逆向指标,的确要纯粹许多。当基民普遍对市场恐惧之时,的确容易构成逆向投资的信号。

基金公司自购潮开始,A股市场底到了吗?

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其自购行为可能意味着基金公司判断市场已跌到底部。从历史情况看,基金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去自购,彰显投资信心,给市场传递出看好后市的信号。自购基金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不过,投资者也要理性看待,不要盲目跟风。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基金公司的自购潮来临,并不一定代表市场底也随之出现,往往存在时间差;

第二,基金公司买基金,也不是战无不胜,跟着基金公司买基金,也存在失败的可能;

第三,基金公司自购潮,如果在持续的弱势行情下出现,对于短期稳定市场信心将会起到明显的作用。但中长期能否有行情,并不取决于基金公司,而取决于不同阶段下整个宏观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从历史上看,基金公司自购力度较大时,往往也在市场处于相对底部阶段,但并不意味着自购后市场会在较短时间内有明显的反弹。但从长期来看,在相对底部的位置买入,持有一定期限,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较大。

另外,普通投资者跟专业投资者的区别不是看他们在行情差的时候谁的浮亏更小,而是看他们面对下跌的态度。普通投资者面对下跌可能会惊慌失措,在底部割肉,从而把浮亏变成了真正的亏损。而专业的投资者面对浮亏,可能会按照原计划继续执行投资策略,从而提高盈利的可能性。

因此对于我们而言,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正所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1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