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微至和开立医疗的对比

2022年3月28日11:48:15804

中科微至和开立医疗属于不同行业,放在一起对比,是因为它们有2个相似之处:核心看点都是第二增长曲线;海外对标公司都是日本企业。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市场给予开立医疗的估值远高于中科微至?按我的理解,根本原因是成长的持续性和确定性存在差异。

一是传统业务的成长性不一样,虽然超声的行业增速低,但至少是正增长,而且国产化率和开立市占率有提升空间;而国内快递分拣面临资本开支见顶的问题,且除顺丰外几乎没有进口设备。二是新业务的确定性不一样,内镜的壁垒较高,且开立在国产品牌中率先推出高端产品,产品进度和业绩贡献得到兑现及验证。而中科的新业务拓展能力还没得到验证,且仓储的壁垒不高、竞争激烈,厂商之间的差异化不明显。

中科微至是我今年看好后表现最差的一只股票,最初的动态估值并不高,却依然下跌30%,既有市场大环境和个股流动性的问题,也有基本面预期的原因。本来想等4月下旬年报和一季报披露,检验自己对公司业务收入结构、销售费用率和净利润率的猜想,届时再做点评。但在股价低迷的当下,我觉得也有必要记录下此刻的想法。

之前提过,“分析中科微至的关键是,它能否成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按确定性排序,核心零部件+海外业务>仓储系统>机场物流分拣设备等。今年相机和海外业务可能会有明显突破。”

我现在觉得,其他业务更多只是增厚业绩,机器视觉业务才是最有想象空间的,也能提高估值,它最能体现公司通过通用底层技术推动新应用场景落地的能力。而且机器视觉业务的盈利能力远高于分拣和仓储,可以拉高整体的盈利水平。基恩士的毛利率80%+,净利润率30%+;康耐视和奥普特的毛利率60%+,净利润率20%+。

基恩士机器视觉系统的产品线覆盖较全,能够自主生产光源、光源控制器、镜头、相机和视觉控制系统。而奥普特主要对外采购德国Basler、映美精和美国Teledyne DALSA等品牌的相机,自产相机仅占极小部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快递行业对速度和准确率的要求较高,中科微至往其他行业拓展是降维打击。但导入SF只是第一步,未来的挑战是如何进入3C电子、新能源和半导体等行业。一是需要更齐全的产品线布局,二是销售费用率会大幅提升。

不过近期机器视觉业务的人员招聘力度反而是最小的。根据我的观察,仓储>海外业务>机场物流分拣>机器视觉。仓储相对容易更快放大销售额。目前两家卖方对公司2022年的收入预测是23.46-26.08亿元,同比增加1.38-4亿元,可能大幅低估了公司仓储和海外业务的进展。

中科微至从分拣往仓储拓展,相当于市场容量扩大3倍。公司的WCS和WMS等核心软件都是自研的,AGV和堆垛机等单机产品也在研发中。在技术积累和现金流保障的基础上,未来的关键是商务拓展情况,在案例积累和技术完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科捷智能也有WCM和WMS,欣巴科技只有WCS,作为外行,我还没看出中科和科捷的软件有哪些差别。直观的验证是,目前公司已经拿到NDSD和HXR的订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海外业务,我原以为公司只在东南亚、俄罗斯和东欧布局,难以切入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结果发现公司在这些区域也在招人。

个人认为,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和仓储的问题不大,最值得期待的是机器视觉和机场物流分拣。新业务的开拓有个过程,需要给公司一些时间,来验证它有没这个能力。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但也不见得肯定对,未来可以逐步跟踪验证下。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