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

2023年12月29日14:20:3883

在大萧条时期,美元利率下降,美国国内需求疲软,经济产出降低,凯恩斯指出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国家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其中降低利率是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被各国采纳,但是却发现降低利率对提振经济无力,从而凯恩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短期名义利率触及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ZLB)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变得无关紧要。”(凯恩斯(1936年))。

今天,木子就分析一下流动性陷阱问题。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国民手中的钱袋就像是一个能够吸收任何物质的“黑洞”一样,把国家分配给国民的所有货币都无情地吞噬掉了,由此产生了一个货币需求无限大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在经济危机或经济下行时,为了提振经济,央行可能会通过降低利率(多印钞票)的形式,期望促进投资和产出。

而降低利率对公众而言,可能会考虑到利率已经持续降低低了,降无可降,预期未来利率只会升,债券价格只会跌,那现在买债券不是亏本买卖吗?所以央行发再多钱公众都拿在手上不去买债券,降低利率的目的失败。

对企业而言,在降低利率促进经济前,公司已经经历了一小段时间的产出降低,投资收益下降,此时往往可能出现负债增高,那么在一定的杠杆约束机制下,考虑到经济下行,企业去银行借钱投资的风险太高,所以银行钱再多企业也不去贷款。

对银行而言,考虑到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投啥都赔钱,借出去的钱很可能收不回来,所以能不贷就不贷。因此,即使央行增加货币供给,这部分钱也只是在银行那儿放着,不会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刺激经济的计划失败。

因此,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

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

当前对流动性陷阱问题的分析分为两派:经典的凯恩斯主义观点与现代的基于“预期”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一旦货币供应量已经提高到一定水平,短期利率为零,无论货币供应量怎么增加,产出与价格都不受影响。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财政扩张 - 而不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 是在流动性陷阱的环境下增加产出的解决方案。

基于预期的学者观点则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央行可以令人信服的承诺较高的名义货币增速,因此在未来可能出现高通胀,这可能促使通胀预期上升,从而降低未来预期的实际利率,从而刺激当下的新借贷和增长水平。即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和零利率附近并未失效, 它可以通过影响通胀预期来生效。因此,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只是在央行无法刺激通胀预期时才是真正的陷阱。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