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 Vs 信息经济学

2024年3月25日10:29:5679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经济学最为主要的一个假设条件是,经济个体的完全理性。

也就是说理性人假设,其存在两层含义:一是“利己”和“效率”,即每个经济个体寻求“自私”和“利益最大化”;二是,决策者具有进行决策的完全信息;

然而,但是很多时候信息都不是完备的,这反应在信息存在着缺失、不对称、失真等,那么基于信息不完全的经济学就出现了信息经济学。

也就是说“理性人假设每一个人都是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的,而且理性人做出任何决策的时候可以拥有关于此决策的所有信息,即使没有信息,但是也可以借助理性的推测得到正确的信息。”

这符合我们的认知吗?似乎并不是吧,人有时也并非总是唯利是图,同时也并非总是可以得到所有信息,也就是说理性人的假设是有很大漏洞的。

基于此,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传统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差异性吧。所谓传统经济学更多的是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分析理性人的经济性决策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而信息经济学也是从信息的角度,突出信息完全或者不完全对人决策的影响以此确定最优的决策设计方法。

①信息经济学的发端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在创建初期,研究重点多种多样,有的学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应用研究,也正是这两种研究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才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进入7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成熟,其标志是有大量信息经济的论著问世。如: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英国威尔金森的《信息经济学-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标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报经济学》等。

②传统经济学思维

传统经济学认为,价格凝结了所有的市场信息,它的获得不需要成本,因而能够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自由运用,这样,市场参与者就具有了市场运行的完全信息,这也是为何传统的经济学被叫做“价格理论”的原因。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市场包含在价格之中,直接经济联系并不等同于相互作用。因而,直接的相互作用或经济联系并不构成传统经济分析的内容。这就隐含着传统经济分析不包含私人信息的内容,亦即不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

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决定了:决策个体的理性是完全的,个人理性能够自发达到集体理性。这样,决策个体在给定的信息参数——价格下进行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通过市场包含在价格之中,价格机制就包含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市场机制就等同于激励约束的全部内容和手段。

因此,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个人理性自发地达到集体理性,市场总是出清的,整个经济社会最终会达到理想状态——帕雷托最优状态。

信息经济学思维

信息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在搜寻中获得的,是以付出成本为代价的。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就决定了竞争是不完全的,决策个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私人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信息是不对称的。

在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条件下,完全理性转化为有限理性,即经济个体是自私的,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但他通常并不具有做出最优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经济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理性也就是有限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非理性的,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这样,各决策个体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成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通过对信息,尤其是私人信息作用机理的分析,信息经济学揭示了,个人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价格并不能囊括全部的市场经济关系。

因此,市场价格制度就不再是激励约束全部内容和手段,“非价格”机制成为激励约束不可或缺的内容。信息经济就是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来设计“非价格”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也是为何我们找工作等经济活动中需要订立合约的原因,因为雇员和雇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雇主不知道雇员是否努力,因此就需要采用合约激励雇员进行雇主乐意看到的事情,如加班等等。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