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挞效应形容特定一段期间内,许多相同性质的店面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伴随着大批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但不久后就发生极为迅速的衰退潮或倒闭潮。
蛋挞效应起源于台湾,澳门玛嘉烈饼店的葡挞在1990年代在中国台湾掀起热潮,模仿该饼店的葡式蛋挞店纷纷出现,一般面包店也加入贩卖葡挞的行列。但是中国台湾的葡挞热至千禧年后便衰退,只剩肯德基持续在贩卖葡式蛋挞。台湾因此出现了「蛋挞效应」这个贬义词。意思为:经由病毒式营销,使得人人认为可以轻易进入某个产业,但实际上却没有考虑到实际需求,造成产业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剩,之后很快衰退。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例子,早的有890年代的电冰箱热,近期的有共享单车、各种奶茶店。
更有大到宏观经济的层面的例子,面对经济景气循环, 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经济体都明显暴露出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以我国为例,钢铁、水泥、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乃至风电设备等一系列主要行业前些年均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一方面,产能过剩引发市场恶性竞争、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严重影响经济复苏的效果。另一方面,它更给应对全部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提出不可忽视的限制,如果社会投资大量流入业已过剩的行业,则短期可能促进增长,但长期则会进一步加剧过剩,造成难以平复的困局。
近些年的供给侧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化解过剩的产能,而过剩的产能正是蛋挞效应的一种印证。如何在投资之前综合考量,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的蛋挞效应,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信息对称性来优化看不见的手,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