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制度
“熔断”制度,又称期指交易减震器,指在市场交易中,当价格波幅触及所规定的点数时,交易随之停止一段时间,或交易可以继续进行,但价幅不能超过规定点数之外的一种交易制度。
“熔断”制度的运作机理类似于装置在交易市场上的一根电压保险丝,当发生过量电流通过时,就会熔断这根保险丝来保护电器,故而被形象地称之为“熔断”制度。
“熔断”制度起源于美国,1987年10月19日是美国股市有名的“黑色星期一”,那一天道指下挫了22.6%,纽约股市一天内蒸发掉5000亿美元的财富,这种异常的非理性波动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他们开始考虑要如何在市场过度波动的时候,给市场一个冷静期,来防止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和踩踏事件。因此1988年起,美国股市正式引入“熔断”机制,其对美国交易市场的风险控制可谓是行之有效,此后的18年美国都再没有发生过股灾。
然而,“熔断”制度也并非万能,其适合发展成熟,波动平稳的市场环境。对于波动性极强年轻气盛的大A来说,“熔断”制度就遭遇了“橘到淮北则为枳”的困境。2015年股灾后,证监会效仿美国,于2016年推出了A股市场的熔断机制,规定当沪深300指数(较前一交易日)上涨或者下跌超过5%时,除国债期货以外的所有金融交易暂停15分钟。
结果,市场上关于“熔断”的信息(或者是噪音)开始像病毒一样传播,频频发生交易者为了等待更好价格,延后交易,从而加速熔断到来的“磁吸效应”和跟风的“羊群行为”,上演了两周内十次熔断的闹剧,终于在2016年1月8日,监管层紧急叫停熔断制度,结束了这种混乱难堪的局面。
同理,2020年被疫情这只黑天鹅重创的美股市场,也发生了10天4次的高频熔断,彰显了熔断机制的不合时宜。由此可见,再好的制度也只能生长在适合自己的土壤,换了土壤,结出的恐怕便是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