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是债券市场稳定器

2024年11月4日09:11:25332

前言

自8月以来,在多方力量博弈下,债券收益率不断震荡,但市场一直担忧的债券市场负反馈赎回事件并没有发生,债市运行表现出较强的韧性,这背后,银行理财对债市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1、债市近期表现:震荡调整

本轮债市调整始于前期长端国债收益率过快下降,央行一再喊话市场但市场配置热情不减。自7月以来,央行引导逐渐步入实质性落地的阶段,10Y国债收益率一度回升至2.29%,但随着政策利率降息10BP落地,市场的“心理锚点”也有所下移,10Y国债收益率于8月2日下行至2.12%。进入8月,央行调控方式进一步丰富,引发10Y国债收益率大幅回调至2.25%。9月份国债收益率走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利率先在宽货币政策预期催动下再创新低,随后在月末积极政策重磅落地后急剧回升。总体来看,近三个月国债长端利率出现深度调整,债市整体震荡回调。

2、本轮债市调整并未引发银行理财“赎回潮”

回顾历史,债市曾出现过四轮典型的赎回反馈,特别是2022年,债市下跌,不少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下滑,从而引发了“破净潮”“赎回潮”。一方面当时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较低,对净值波动较为敏感;另一方面由于资管新规刚刚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实行净值化管理,打破了刚性兑付,投资者对于净值型银行理财的接受度、认可度还没有成熟,在看到银行理财净值回撤时出于恐慌心理大额赎回。但是从事后来看,赎回并没有真正保护投资者利益,反而使投资者损失了理财产品净值修复带来的收益。

本轮债市调整没有发生市场所担心的负反馈赎回事件,这是政策端、银行理财公司以及投资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对市场进行了灵活精准的调控,一方面通过及时降准降息缓解大行负债端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国债买卖操作在极端行情下稳定市场预期。其次,银行理财公司稳定负债端的能力与债券投资能力大幅增强,在经历了2022年“赎回潮”事件后,银行加强了自身投研建设,投资策略已经相当成熟和系统化。最后,债券投资者更加成熟理性,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尽管固收类理财产品在短期可能会有估值波动,但长期是正收益的。

3、银行理财成为债市稳定器

银行理财规模在近几年持续增加,近30万亿的规模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表内的第二大债市投资者。净值化全面转型后银行理财的交易属性增强,对债市短期和长期走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银行理财再次成为债券市场的稳定器,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国内利率水平整体还呈下行趋势,债市资本利得相对较多。在前期债券下行积累的收益中,银行理财充分赢得了客户信任,因此面对小幅亏损,客户也是可以接受的。二是在债券到期之后,只要没有违约,都会兑付本息,即便短期内有亏损,一般也可以通过债券利息来补足。三是目前国内银行体系持续对负债端进行管理,存款的利率持续下行,客户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向越来越少,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理财作为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最优的方向之一。

近年来发生多次的银行理财-债券市场负反馈调整,让大家明确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特性。因此,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来说,与其在先赎回-后申购的过程中损失利息收益,还不如坚定持有,等待市场复苏。银行理财公司的负债端主要以散户为主,只要散户不大幅赎回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便不会对公募基金大幅赎回,从而对债券需求端提供了支撑,维护了债市总体企稳。

4、投资启示

展望后市,基本面环境、货币政策宽松基调、“资产荒”逻辑对债市仍形成支撑,但受或有“预期差”以及股债“跷跷板”效应延续的影响,短期内债市波动和反复性或有所增强。投资人应理性看待债基净值的短期波动,树立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的观念,保持足够耐心和信心,避免因短期市场回撤而作出非理性决策。

作为买方的债券基金需要通过灵活的投资策略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来应对市场的波动。在未来的投资中应继续关注市场的变化,适度降低杠杆率和债券持仓久期,加强投资组合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把握交易性机会。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短时化的投资操作,在债市沉浮中保持投资定力。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