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固收+”
1、什么是固收+
朋友最近总纠结:存银行定期吧,利息低得像蚊子腿;买股票基金吧,又怕跌得睡不着觉。
这不就是很多人的理财困境 —— 既想要 “稳稳的幸福”,又不甘心错过 “小小的惊喜”。
“固收 +” 这两年火起来,正是踩中了这个需求点,它像一碗 “杂粮粥”,大米(固定收益)打底,再撒点红豆、花生(增强收益部分),既管饱又有营养,不用担心里面藏着鱼刺。
先得说清楚,“固收 +” 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本质是 “以稳为主,适度进取”。
“固收” 部分是压舱石,大多是国债、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这些 “老实人” 资产,旱涝保收,就像家里的主食,能保证基本温饱;
“+” 的部分是锦上添花,可能是少量股票、可转债、打新收益,甚至是黄金,目的是在不增加太多风险的前提下,多赚几个点收益,好比给粥里加的小菜,好吃但不能当饭吃。
2、举个栗子
去年帮邻居李姐选理财,她手里有20万闲钱,想存两年给儿子当学费,又希望比定期利息高点。
推荐了一只 “固收 +” 基金,前两年年化收益在4.5%左右,最大回撤不到2%。
她半信半疑买了,今年赎回时比存定期多赚了近1.8万,够给孩子报个兴趣班。
这就是 “固收 +” 的魅力:风险没比存款高多少,收益却能往上跳一级,适合不想 “赌一把”,但又想让钱 “别闲着” 的人。
但 “固收 +” 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 “脾气”。
有些产品为了追求高收益,把 “+” 的部分加得太满,股票仓位占比超过20%,遇上股市大跌,照样会让你心疼。
前阵子有只 “固收 +” 基金,因为重仓了新能源股票,单月跌了5%,评论区全是 “这哪是固收 +,分明是股票 -” 的吐槽。
这就像煮粥时盐放多了,本来想提鲜,结果咸得没法喝。
真正靠谱的 “固收 +”,得守住 “固收为主” 的底线,“+” 的部分只能是点缀,不能喧宾夺主。
不同 “固收 +” 产品,就像不同口味的粥,得根据自己的 “口味” 选。
偏保守的人,可以选 “固收 + 可转债” 的组合,可转债既有债的稳,又有股的弹性,就像给粥加了块蜜枣,甜得温和;
能接受小波动的人,可试试 “固收 + 打新”,打新收益稳中有惊喜,好比粥里加了颗花生,嚼着有滋味;
要是想对冲点风险,“固收 + 黄金” 也是个选项,黄金跟股市常反向走,能起到 “平衡器” 作用,就像粥里加了片姜,能中和油腻。
3、“固收 +”与股票基金收益对比
有人觉得 “固收 +” 收益太低,不如股票基金赚得多。
这话没毛病,但得看跟谁比。
巴菲特说过:“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不是 “赌大小”,而是 “细水长流”。股票基金可能一年赚30%,也可能亏20%;“固收 +” 大概率一年赚3% - 5%,但亏的概率小得多。
就像走路和跑步,跑步快,但容易摔跤;走路慢,却能稳稳当当到达目的地。
说到底,“固收 +” 就像理财里的 “中庸之道”,不追求极致收益,也不忍受极致风险,在 “稳” 和 “赚” 之间找了个舒服的平衡点。
对20 - 50岁的我们来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理财更需要 “稳稳的进步”,而不是 “心跳加速的刺激”。
毕竟,能安安稳稳拿到的收益,比虚无缥缈的高回报,更能给生活添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