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芯联集成,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芯联集成就是一家中国半导体代工厂,主要帮别人生产功率芯片(比如电动车和新能源用的IGBT、MOSFET、SiC)、MEMS传感器(手机、智能设备里的麦克风和加速度计)和一些模拟IC。
从2020年投产到现在,靠着国产替代和技术积累,成了新能源车和AI领域的关键供应商,营收从7亿飙到70亿多,正从亏钱转向赚钱。
从行业、产品、产业链上看,其他业务是利润主要业务。而收入主要来自晶圆制造代工,而外销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晶圆代工毛利率非常低。
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48.77%,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16.3%,股权较为分散。
公司没有最终实控人,董事长是赵奇,股东是弱势的。
董事长简介:
赵奇是1972年出生。
1996历任华虹NEC设备工程师、设备主管、工业工程负责人、计划部部长,奠定半导体制造管理基础。
2010年至2018年任中芯国际企业规划中心资深总监,主导多厂区产能规划及技术路线制定。
2018年芯联集成任总经理,2024年11月任董事长,2024年正式当选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
总结一下:功率半导体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这是新能车上游行业,产业链是弱势,董事长和股权结构偏弱,公司算是处在弱势。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20年7.39亿,2024年65.09亿,增长7.8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20年-14.34亿,2024年-14.1亿,利润是负值的。
营收增长10倍,利润是负值,利润率再上涨,这应该和规模效应相关,照这个趋势未来利润转正,应该是迟早的事。
看看营收是怎么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34.95亿,增长21.38%,营业成本33.71亿,占收入的96.45%,增长12.31%。营业总成本50.23亿,占收入的1.43倍,增长7.19%。
毛利润1.24亿,营业利润-15.28亿。
收入增长21.38%,营业成本增长12.31%,毛利润是变多了,营业总成本增长7.19%。
销售费用0.36亿,占利润29%,增长112.8%。管理费用0.79亿,占毛利润的63.7%,增长16.74%。研发费用9.64亿,占毛利润的7.77倍,增长10.93%。
最后,净利润-9.37亿,增长16.88%;扣非净利润-5.36亿,增长31.11%。
成本占营收过高了,成本对收入和利润存在强势的周期性。而利润过低,所有费用都显得过高。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42.65亿,应收14.01亿,存货23.89亿,其他应收款0.53亿,一年到期流动资产1.64亿,其他流动资产6.16亿,总计88.88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13.2亿,厂房177.91亿,在建15.82亿,其他非流资产14.64亿,总计221.57亿。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27.03亿,应付22.21亿,合同负债2.16亿,工资和税2.06亿,其他应付款0.12亿,一年内到期负债9.01亿,其他流动负债0.31亿,总计62.9亿。
非流负债:长期负债64.53亿
资产合计310.45亿,负债合计127.43亿,净资产183亿。现金42.65亿,长期投资13.2亿,短期借款27.03亿,长期负债64.53亿,现金流较差。
算个估值:
净利润目前就是负值,企业净资产有183亿,也就是芯联集成目前其实至少值183亿。
2024年最低股价3.33元,市值是279亿,这是市场给的底价。
芯联集成做的是定制芯片的业务,如果不算前期投资的利息,产能折旧,仅算运营利润,这两年是正值。
运营利润2024年就到了21亿,2025年预估是25亿,如果20倍估值,这就是400—500亿的估值了。
目前市值561亿,要是从运营利润看,也不算贵。但实际净利润还是负值,这就是认知差了,如果你认为中国新能车,甚至智能车会越来越好,那么作为车企的芯片厂,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大。
反之,如果你不看好新能车或智能车行业,认为是昙花一现,则未来前景就不好说了。
从K哥来看,智能车或者AI应该会有一轮泡沫破裂,除非了解行业,否则不建议进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