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个在国内投资界讨论度很高的话题:为何A股永远3000点?
首先说一下A股3000点是什么意思?它实际上指的是上证指数为3000点。上证指数是A股中使用最广、关注度最高的大盘指数,人们常把上证指数的走势看作A股的整体走势。
上证指数第一次达到3000点是在2007年2月16日,随后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04点,此后再未突破新高。
而A股最近一次回落到3000点以下,是在2024年6月底到9月底这段时间。今年以来A股的最低点是4月7日的3040.69点,差点又要跌破3000点。
在近20年的时间里,A股始终在3000点上下徘徊,3000点也成为A股股民重要的心理关口。每当A股跌破3000点,关于“3000点保卫战”的戏谑之言就甚嚣尘上。
自2007年以来,A股已经经历过60余次3000点保卫战了。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重的。
第一是A股的市场定位与制度缺陷。A股自成立之初便以服务企业融资为核心功能,却轻视了股市的另一大重要功能——回报投资者。A股重融资、轻回报的传统,导致企业从股民身上“吸血”太多,而“输血”太少。
很多新股发行时定价很高,但上市后通过股息、回购等给予股民的回馈却很少。许多企业的管理层也不重视市值管理,反而热衷于各种花式套现,高位减持、股权抵押等现象层出不穷。
此外A股退市机制不完善,退市比例极低,导致劣质公司占用资源,市场新陈代谢能力缺失。虽然近年来A股退市机制越发完善,但我认为还是不够。
只有当每年新上市的股票数量大致等于每年退市股票的数量,让A股的上市公司数量保持动态平衡,A股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第二个原因是上市公司结构失衡,传统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科技行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占比较低。
上证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中,金融和能源相关的股票占了8个。整个上证指数,单单是金融行业就占比高达26%。而这些传统行业由于缺乏成长潜力,市场给予它们的估值普遍不高,股价也难以取得大幅增长。
第三个原因是A股重短线投机、轻长线投资的风格。A股散户交易占比约80%,而大部分的散户都追求投机、频繁交易,不会去深入研究企业价值。
国内许多机构投资者也是过度投机,不敢长线持股,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卖掉手中的股票,简直是怂包。这导致近年来A股许多股票严重低估,股价长时间无法回归价值。
虽然上述三个原因都很重要,但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2007年的3000点太高了。
也就是说,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出现在当下,而是出现在过去。
去年9月底上证指数达到3000点时,其市盈率约为12.8倍;而2007年上证指数达到3000点时,其市盈率约为41倍,和去年比相差巨大。
2007年的3000点是股价极其昂贵的3000点,而当下的3000点是股价被低估的3000点。所以某种程度而言,这两个3000点并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不具有可比性。
2007年上证指数涨到3000点并最终疯狂冲上6000点,这一事件在人们心中下了一个锚,从此人们便习惯于把3000点作为一个参考值,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沉锚效应。
我认为“为何A股永远3000点”这一个问题不应被过度讨论,我们本不应拿过去的高点和今天的低点作比较,这其实意义不大。
我相信在未来,A股想要跌破3000点将会越来越难。3000点将会真正成为过去式,而未来的人们或许会怀念当初3000点买啥股票都便宜的日子。
下篇文章给大家分析一下我当前有持仓的ETF的投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