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可转债。
可转债全称“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上市公司发行的一种特殊债券,可以按特定的转股价转换成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可转债可以上市交易,通过证券账户进行买卖,交易时间和股票一致。
通常的债券要想变现,要么把债券卖出,要么持有到期拿回本金。而可转债在此基础上多了一种变现渠道:把可转债转换成股票,再把股票卖出。
要了解可转债,就必须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概念:
面值:可转债发行时所设定的票面金额,代表可转债到期后应偿还的金额,同时也是计算利息时的本金数额。可转债的面值均为100元。
正股价:可转债所对应的股票的股价。
转股价:可转债转换为股票时每股股票的计算价格,在可转债发行时约定,发行后公司在一定条件下可下调转股价。
转股数量:每张可转债可转换成的股票数量。
转股价值:可转债按转股价转换成股票后的股票市值,随正股价实时变动。
转股溢价率:可转债价格相对于其转股价值的溢价比例,随可转债价格与正股价实时变动。
它们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转股数量=100/转股价
转股价值=转股数量×正股价
转股溢价率=(可转债价格-转股价值)/转股价值
转股溢价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可转债的估值:转股溢价率越低,表明可转债价格相对于转股价值越低,可转债价格的潜在上涨空间越大。
为什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把转股溢价率看作是可转债的估值?
因为转股溢价率不仅取决于可转债价格,还取决于正股价,而正股价实时变动且存在变动趋势。当投资者认为正股价存在继续下降的趋势时,即使转股溢价率较低,可转债价格也可能不会上涨。
可转债在交易规则上与股票有四个明显区别:
一是可转债是T+0交易(股票是T+1),即当天买入的可转债当天即可卖出;
二是1手可转债等于10张(1手股票=100股),即买卖可转债的数量必须是10张的整数倍;
三是可转债的最小价格变动单位为0.001元(股票为0.01元)。
四是可转债交易不收印花税和过户费(交易费用只有佣金),而当前A股在卖出股票时要缴纳万分之五的印花税、在买卖时都要缴纳十万分之一的过户费。
再说一下可转债的转股规则:
可转债只有在转股期内才能被转换成股票,转股期通常为可转债上市6个月后到可转债到期日前的某一天。转股后的股票要等到下一个交易日(T+1日)才能卖出。
许多时候转股数量都不是整数,也就是说可转债有部分金额无法转换成股票,即存在“零股”。转股后零股会按转股价折算成现金返还。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若你买的可转债的正股是创业板或科创板股票,但是你没有开通创业板或科创板的交易权限的话,无法转股。
可转债与普通债券区别很大,其本质是“债券+股票看涨期权”的金融衍生品。这么说可能大家很难理解,但我们只需要明白:可转债同时具有“债性”和“股性”,它的风险介于普通债券和股票之间。
可转债首先是债券,这意味着只要投资者持有到期就能按面值拿回本金(不考虑违约和强赎),期间还能获得利息,并且债券的价格波动通常较小——这就是“债性”。
同时可转债持有者又拥有转股的权利,当股价上涨时可以把可转债转换成股票卖出获益。不过现实情况是,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一般会大于0,可转债价格会跟随正股价波动——这就是“股性”。
由于同时拥有债性与股性,可转债是一种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投资品。
可转债的价格越低(尤其是低于100元时),债性越强,价格波动越小;可转债的价格越高,股性越强,价格波动越大,风险也越大。
可转债每半年或一年付息一次,其票面利率比一般的公司债券要低,通常在0.3%至2%之间。可转债每年的利率都不一样,前期利率较低,后期逐年递增。利息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还有一种特殊的可转债,称作可交债(全称“可交换债券”),它由上市公司股东发行,而非由上市公司发行。
一般的可转债转股后是创造了新的股票,即“无中生有”;而可交债转股后是获得了原本由发行者持有的股票,也就是用可交债和股东交换股票,而不会创造新股票。可交债在市场中比较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