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TTM”
1、什么是TTM
小区股民老李前段时间犯了个迷糊:他看某消费公司去年年报显示市盈率 20 倍,觉得 “估值不高”,果断买了进去,结果没过多久,公司发布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下滑 30%,股价跟着跌了 15%。
老李纳闷:“明明市盈率挺低,咋还会亏?” 后来才知道,他看的是 “静态市盈率”,没考虑最新的业绩变化,要是用 TTM 市盈率,早就能发现公司估值已经悄悄涨到 28 倍。
TTM 这三个字母看着不起眼,却是股市里的 “动态估值标尺”—— 它不像静态数据那样 “刻舟求剑”,能实时跟上公司业绩变化,帮你更客观地判断 “这只股票到底值不值”。
TTM 是 “Trailing Twelve Months” 的缩写,直译就是 “过去十二个月”,在股市里常用来计算市盈率(TTM 市盈率)、市净率(TTM 市净率)等估值指标,核心是 “用公司最近十二个月的滚动数据计算,而非固定的会计年度数据”。
简单讲,静态市盈率是 “用去年一整年的净利润算估值”,TTM 市盈率则是 “把最近四个季度的净利润加起来算估值”,不管是不是跨年度,只要是最近十二个月的业绩都算。
这就像超市算销量,静态数据是 “去年全年卖了 100 万”,TTM 数据是 “过去十二个月卖了 90 万”,后者能更及时反映最近的销售变化 —— 比如超市最近三个月销量下滑,静态数据还在展示去年的好成绩,TTM 数据却已经暴露了问题。
2、举个栗子
很多公司的业绩有季节性,比如白酒公司,第四季度净利润占全年的 40% 以上,要是在次年第一季度看静态市盈率,用的还是去年全年(包含旺季)的净利润,会显得估值很低;但用 TTM 市盈率,会把今年第一季度(淡季)的净利润加进去,减去去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估值会更贴近当前业绩情况。
去年某白酒公司,3 月份静态市盈率 25 倍,看似便宜,但其 TTM 市盈率已经涨到 32 倍,因为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了 15%。要是只看静态数据买入,很容易被 “过时的好业绩” 误导 ——TTM 就像给估值装了 “实时更新” 功能,不让你拿着旧地图找新路线。
用 TTM 分析周期股,更是能避开 “估值陷阱”。
周期股(比如钢铁、煤炭公司)的业绩会跟着行业周期大幅波动,行业景气时净利润暴涨,静态市盈率可能低到个位数;行业低迷时净利润暴跌,静态市盈率又会涨到几百倍,用静态数据判断很容易 “在高点以为估值低,在低点以为估值高”。
某钢铁公司 2021 年行业景气时,静态市盈率 8 倍,很多人觉得 “便宜” 买入,结果 2022 年行业转冷,公司净利润骤降,静态市盈率飙升到 80 倍,股价跌了 60%;但要是当时看 TTM 市盈率,2021 年底已经悄悄涨到 15 倍,比静态数据更能反映 “行业景气度见顶” 的信号 ——TTM 就像周期股的 “预警器”,能提前帮你识破 “看似便宜的陷阱”。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TTM 是 “上手简单、实用性强” 的工具。
现在大部分行情软件(比如同花顺、东方财富)都能直接查看 TTM 指标,不用自己手动计算。
看一只股票时,先对比它的静态市盈率和 TTM 市盈率:如果 TTM 市盈率比静态市盈率高很多,说明公司最近业绩在下滑,估值在抬升;如果 TTM 市盈率比静态市盈率低,说明公司最近业绩在增长,估值在下降。
小区的老周就养成了习惯,每次买股票前,都会先看 TTM 市盈率,再对比行业平均水平,去年他买的某科技公司,TTM 市盈率 28 倍,低于行业平均 35 倍,且最近三个季度净利润持续增长,最后赚了 20%—— 用 TTM 做 “初筛”,能帮你先排除掉那些 “估值虚低” 的风险股。
3、说到底
投资圈有句老话:“估值是个温度计,不是体温计。”
静态估值像体温计,只能测过去的体温;TTM 估值像温度计,能实时监测当前的体温。
巴菲特也曾说:“投资要基于事实,而非情绪。”
TTM 就是帮你获取 “最新事实” 的工具,它不会让你因为过去的好业绩盲目乐观,也不会让你因为暂时的坏业绩过度悲观,而是用最近十二个月的真实数据,给你一个客观的估值参考。
说到底,TTM 不是 “高深的财务指标”,是给普通投资者的 “估值贴心小助手”。
它没那么多复杂计算,却能帮你避开 “刻舟求剑” 的投资误区,更及时地跟上公司业绩变化。
对咱们成年人来说,投资不用懂所有高深理论,但像 TTM 这样的实用工具,一定要学会用 —— 它就像购物时看 “最近评价”,比看 “去年的好评” 更有参考价值,能帮你少踩坑、多赚钱。
毕竟,投资的核心是 “买得值”,而 TTM,就是帮你判断 “值不值” 的关键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