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同店销售”
1、什么是同店销售
逛街时总能发现,有些连锁品牌隔三差五开新店,门店数量越扩越多,可股价却不涨反跌;有些品牌没怎么扩张,股价却悄悄创新高。
这背后藏着一个被投资者奉为 “金标准” 的指标 —— 同店销售,它像一把尺子,能精准量出连锁门店的 “真实战斗力”,比单纯看 “开了多少家店” 更靠谱。
毕竟,开新店靠砸钱就能做到,可让老门店持续赚钱,才是真本事。
先把 “同店销售” 的概念说透,它全称 “同一门店销售额”,简单讲就是那些开业超过一年的 “老门店”,在同一时间段内的销售额变化。
比如某奶茶品牌 2023 年开了 100 家新店,但投资者更关心的是 2022 年就存在的 500 家老门店,2023 年的销售额比 2022 年涨了多少。
2、举个栗子
同店销售的 “含金量”,在消费行业里尤其明显。
拿大家熟悉的星巴克来说,它每年都会公布同店销售数据。2024 年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 8%,这意味着那些开了一年以上的星巴克门店,平均每家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多了 8%。
这背后可能是顾客点单时多添了一份甜点,也可能是下午茶时段的客流量变多了。投资者看到这个数据会很安心,因为这说明星巴克没有靠 “疯狂开新店” 来撑业绩,而是把老门店的生意做扎实了。
反过来,如果一家品牌的同店销售持续下滑,哪怕新店开得再多,也说明它的产品或服务正在失去吸引力 —— 就像一家餐馆,老店天天冷清,却还在到处开分店,最后大概率是 “开一家亏一家”。
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老板说 “今年生意比去年好”,要是细问,他会说 “今年每天平均卖 3000 块,去年才卖 2500 块,而且这店都开三年了,不是靠新店促销”—— 这其实就是便利店的 “同店销售增长”。
而如果另一家便利店老板说 “今年卖得比去年多”,但实际上是今年开了两家分店,老店的销售额反而降了,那这种 “增长” 就没那么实在。
老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连锁品牌来说,“自身硬” 的核心就是同店销售能力:老门店能持续赚钱,扩张新店才有意义;老门店都赚不到钱,扩张不过是 “拆东墙补西墙”。
同店销售不仅能帮投资者判断品牌价值,也能给消费者提供 “避雷指南”。
比如想加盟某连锁餐饮品牌,别只看总部宣传的 “开店即赚”,得先打听它的同店销售数据。
如果老加盟商都说 “这两年生意一年不如一年”,那加盟大概率会踩坑;如果老加盟商说 “每年都能涨点,回头客越来越多”,那风险就小很多。
还有网购时选品牌,那些同店销售稳定增长的品牌,往往在品控和服务上更靠谱,毕竟老顾客愿意持续买单,就是最好的口碑。
不过同店销售也不是 “万能指标”,得结合行业特点来看。
比如生鲜超市,受季节影响大,夏天蔬菜水果销量高,同店销售可能增长快,冬天就可能放缓,这属于正常波动。
而像奢侈品门店,客单价高,偶尔一笔大单就能让同店销售大幅增长,这种 “偶然增长” 也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经营状况。
3、普通人懂点同店销售
就像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一次考试的分数,得看他长期的平均水平,还要考虑考试难度。
普通人懂点同店销售,能更理性地看待消费和投资。
比如买基金时,要是基金经理重仓了某连锁品牌,不妨查一下该品牌的同店销售数据 —— 如果同店销售持续增长,说明基金经理的选择可能靠谱;如果同店销售下滑,就得警惕风险。
消费时也能少交 “智商税”:那些同店销售下滑却还在疯狂营销的品牌,可能是在 “割最后一波韭菜”,产品质量未必有保障。
说到底,同店销售是连锁品牌的 “照妖镜”,能照出它的 “真实家底”—— 是靠真本事把老生意做火,还是靠开新店 “虚张声势”。
对 我们来说,不用深究复杂的计算方式,只要记住:看连锁品牌的实力,别只看 “门店数量”,更要看 “老门店的生意好不好”。
毕竟,能让老顾客持续买单的品牌,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才是同店销售最朴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