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没什么人聊过的话题:投资的最底层逻辑。
投资要求我们在当下就把钱投出去,但却要在未来才能得到回报。我们之所以决定在当下投出我们的钱,是因为我们相信这笔投资能够在未来给我们带来预期的回报。
当众多个体的“相信”汇聚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公众信仰,而这就是一切投资的最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任何投资品之所以能得到公众的投资且能长久存在,就是因为公众对该投资品能为自己带来收益的普遍信仰。
这个道理比较抽象,可能不好理解。事实上,能够认识到这一道理的人也非常少。下面我举几个投资品的例子,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了。
就比如说银行存款。我们为何会往银行存钱?因为我们信任银行会按期还本付息。这种“信任”是所有储户共有的,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公众信仰。而挤兑的发生就源于公众对银行的信仰的集体崩塌。
人们投资债券的逻辑也与银行存款类似。
再比如说基金。我们为何会买基金?为何过往业绩越好的基金越好卖?过往业绩更好的基金未来业绩也会更好吗?
实际上,过往业绩不能代表未来业绩,甚至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还有负相关关系。
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购买过往业绩好的基金,是因为人们主观上相信它们能在未来同样产生高收益,即使客观上不一定如此。而这种普遍的“主观相信”就是公众信仰。
再来说说黄金。黄金本质上就是一种金属,对它的持有本身不会产生任何收益,因为它没有类似于利息、房租、分红的持有收益,唯有金价上涨才能让它的持有者获益。
那为何这样一块“石头”也会有这么多人争相去买,而且是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愿意去买?为何在历史上和黄金有着相似地位的白银在当下却显得小众得多?又为何比黄金更稀缺的铂金却少有人投资?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公众对黄金的保值、避险功能有着极强的信仰。原本人们对白银也有很高的信仰,但白银扩产导致的银价暴跌使得人们对它的信仰崩塌了。而人们对铂金并没有建立其普遍且稳定的信仰。
每当经济或社会出现危机时,公众就会疯抢黄金,原因就是公众对它的普遍信仰。
还有虚拟货币,它相比黄金就更加“虚幻”了。而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去炒作这种“凭空创造价值”的东西,就是因为它制造的一个又一个暴富神话让人们相信买它可以赚到大钱。而这也是一种公众信仰。
最后说一下大家最关心的股票。
股票投资有两大流派——技术分析与价值投资。技术分析的底层逻辑是统计学与自证预言效应,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是价值回归。
但这都不是最底层的逻辑。
它们共同的最底层逻辑还是公众信仰,它们依靠的都是众人的力量。
若不是许多人信仰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本身就不会如此有效;若不是许多人相信某只股票的价格低于价值,且股价能够上升到他们主观认为的价值之上,那么价值投资也不会有效。
很多人说价值投资是玄学,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价值回归”是一种很广泛的公众信仰,即使是非价值投资者的心中也潜藏着这一信仰。
在非价值投资者心中,这种信仰在平时处于沉睡状态,存在感很低。但一旦市面上开始流传“股价将要回归价值”的言论并且股价开始上涨,这一信仰就会被唤醒,然后驱使他们买入股票并推高股价。
所以,一切投资的最底层逻辑都是公众信仰。
那么投资和投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其实就是信仰的稳定程度不同。信仰稳定的、不易被推翻的就是投资;信仰不稳定的、容易崩塌的就是投机。
像虚拟货币、Labubu、限量球鞋等一些投机品的价格之所以容易暴跌,而且是在短时间内暴跌,就是因为公众对它们的信仰并不稳定。而一旦信仰崩塌,人们就会快速逃离,没有力量能支撑其价格。
股市里的短线炒作也是投机,本质上就是博傻游戏。公众对其投资价值的信仰并不强烈而且不稳定,一旦到了临界点或者受到负面消息的冲击就会坍塌。
而像银行存款、黄金、价值投资等,就是长久而且稳固的公众信仰,能够穿越历史周期,稳定存在。
对于债券而言,信用等级越高,公众对其价值的信仰也就越强,它就越倾向投资品,相反就是越倾向投机品。
而技术分析是否属于投机,我认为整体而言它更倾向投机,因为它多用作短线投机。但若只把它看作一种股价走势分析方法来说,就不能一概而论。
技术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概率分析,它所得到的结论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能说在一定概率下会成立。
如果单纯用技术分析来指导交易,那么由于技术分析的细分流派很多,而且盘面变化很快,再加上它的“概率性”,公众对它的信仰就是不稳定的,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投机。
如果仅仅把技术分析作为一种辅助或参考,而把价值投资作为主体的投资思想,那么这样的整体行为就算得上是投资。
如果你能理解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你对投资的理解就会深刻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