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专门写过一次这个事儿,关于基金经理和主动基金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业绩好的基金经理,规模会迅速膨胀,然后因为规模、业绩和公司被戴上枷锁,很难再跑出之前的收益。
比如2021年最火的易方达张坤,2018年只管理100亿的资金,2019年快速增长到370亿,然后2020年迅速膨胀到了1000亿+,短短2年内突破了千亿规模,成为公募第一人。
一方面,张坤的年化业绩,很大一部分跟他早期坚守茅台有关,买的够便宜,加上18-20年核心资产的炒作,所以业绩和规模都起飞。可是,A股市场还不能容纳一个千亿基金。
说简单点就是,现在的张坤,哪怕发现了想当年的茅台一样的标的,他也只能买一点点,因为公募不能持有一只股票超过 10%,他管理的基金一起买一直股票也不能超过10%。
也就是说,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规则还是基金经理本身的能力,都会被大幅限制,而这个能力,正好是咱们花管理费买主动基金的原因。
具体来看,都拿易方达的基金来说,易方达沪深300ETF联接的管理费是每年0.15%,托管费0.05%,申购1.20%,赎回1.50%,而易方达蓝筹精选的管理费是每年1.50%,托管费0.25%,申购1.50%,赎回1.50%。粗略叠加一下,ETF联接的买卖费用是2.9%,蓝筹精选的费用是4.75%,差1.85%。
这多出来的1.85%,就是为了获得比沪深300多的超额收益,然而这个能力又被严重限制,显得不那么值。
更重要的是,主动基金,咱们看不透。
前期,笔者致力于写基金分析,对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回撤控制,持仓变化进行剖析,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这些经理。
但是随着分析的深入,笔者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这种分析的意义还不如分析上市公司财报。
上市公司财报里,有公司具体的经营情况,多少存货,多少负债,销售费用如何,又建了几个厂房,以多少的利率融了多少资。
公募基金的季报,除了基金经理充满文学色彩的小作文(有的经理还懒得写),就剩下这个季度又买了啥卖了啥,就这还看不真切,除了半年报和年报其他时候只披露前十的持仓。
这样的报告,很难拿来做分析,拿来当个话题写文章还行。
拿过去的业绩做分析,意义也很小,就像拿着2018年的业绩来判断2022年的事儿,延续性差,可比指标少,基本上是刻舟求剑。
更何况,就像祖师爷巴菲特所说,投资是一门艺术,硬要在艺术里找规律,是行不通的。
所以,这么看下来,投资主动基金,更多的是投资基金经理的艺术,而这个艺术,很难深度分析,也很难有个准,最终结果,也各安天命。
别误会,笔者不是在完全否定主动基金,只是认为如果想做一定的数据分析,量化自己的交易,对主动基金来说是很难的。与其硬在主动基金里寻找不太存在的确定性,不如换个思路,研究基金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被动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