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格力电器二股东减持格力股份的看法

2022年6月25日22:00:55404

格力电器昨天公告京海互联在周五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了1.1亿股,减持比例是1.86%,减持之后持股比例是6.47%,仍在5%以上。

格力的事挺典型的,对我们后面的投资也挺有参考意义的,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唠唠。

京海互联是格力电器的第三大股东,不过第二大是通过港股通持股的北上资金,所以京海互联是事实上的第二大股东。

京海互联和格力电器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一家由格力电器的区域经销商组成联合成立的一家公司,包括了省一级的10家经销商。2007年格力电器搞混改,当时京海互联的前身京海担保受让了大股东格力集团9.65%的股权,而当时的京海担保成立刚刚半年。你可以说,这家公司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受让格力股权来的。

董小姐其实是一个很会宣传的人,格力广告里说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不过格力真正成为行业巨头主要靠的并不是科技,不然董小姐这样销售出身的人为啥早早就当上了总经理,后面又当了公司老大呢?当然了,格力重视核心科技这是真的。格力过去成功的关键还是它的销售,格力独创了“股份制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与渠道商深度绑定,通过实行淡季贴息返利、年终返利等政策,鼓励经销商淡季打款提货,占用经销商的资金及库存,从而平滑生产淡旺季提升生产效率。

在电商销售还没起来的时候,这种销售模式让格力所向披靡,在空调市场的市占率一度达到40%。不过竞争对手也在进化,加上电商销售越来越多,这种传统模式慢慢有点吃不消了。所以格力电器开始发力线上了。

但你发力线上,就要面对如何与当前的经销商利益平衡的问题了。之前格力电器的线上销售仍是通过各生的销售公司来对接的,空调从出厂到省级销售公司就加了一次价,省级销售再往下分又加了一次,格力卖的本来就贵,这么层层加下去,互联网销售的成本优势也就没了。相比之下美的是通过云端平台直接供货的。格力如果要发力线上,那就有必要对现有的销售模式进行改革。

如果格力电器通过现有渠道同样能获得高质量的发展,那就没必要去搞渠道改革,改革通常都发生在现有的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公司发展了。格力电器最好的时光是在2016年之前,再之后行业发展红利吃完了,公司就去释放销售返利。

具体怎么弄的?我是从报表里瞎分析的:

2013年到2014年,公司营收从385亿增长到545亿,销售毛利润率从32%提到高36%,不过销售净利润率仅仅从9%提升到10%。而同时公司的其他流动负债则从309亿增长到486亿,增加了177亿,当年格力电器的净利润为142亿。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142亿的净利润,却产生了177亿的销售返利,而这些销售返利其实并没有都支付给经销商,而是在公司的账上挂着,告诉你这笔钱未来是要给经销商的。这就是利润蓄水池。

再之后格力的利润增长其实就慢慢进入瓶颈,公司的销售返利增长就慢下来,这样可以给利润留下更多增长的空间。所以2015年,营收下滑,销售返利增加值大幅减少到64亿!这使得销售净利润率从10%大幅提升到13%,所以净利润的下滑幅度大大小于营收降幅。之后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净利润不断从销售返利中释放,2017年时销售返利仅增长了12亿!那年账面上的营收可是大幅增长了37%的。2020年,其他流动负债开始减少了,少了18亿,2021年又少了20亿。这些数字变化的结果,就是格力在销售毛利润率从30%下滑到24%的情况下,销售净利润率竟然没啥变化。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好多小伙伴居然还欣喜若狂,说快来看快来看,格力电器的三费成本降下来了,公司管理效率提升了,欧耶!你开心就好。

所以大家不要看到财报上的数字好看了就高兴,要清楚有些东西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而有些则是不想让你看到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些不想让你看到的往往才更影响我们的收益。

说到这里我们从格力电器跳开去,来谈谈怎么正确认识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

一般来说某个大牛股的上涨是分几个阶段的,在最开始阶段,股价看似随波逐流,实则已经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资金看上。这些资金往往会加一些底仓,然后就开始等一些股价的催化剂。伴随进来的资金逐渐增多,股价就会表现得非常抗跌,虽然大家都不想拉升,但跌也跌不下去,一跌就有人买。之后就会有一些炒作资金发现玄机,趁机炒作。股价一旦涨起来,就会有大量的交易者来研究公司价值,因为股价在上涨,故大家研究的重点就是为股价上涨找依据。

一开始上涨时很多人都会觉得是炒作,而伴随股价持续上涨,公司业绩也不断兑现,质疑的人就越来越少,逻辑会越来越强化,于是对这家公司的新认识就开始形成了,这个认识让这家公司逐渐脱离一般规律,形成独一无二的估值体系。伴随股价不断上涨,估值不断提升,慢慢地恐高的人就会增多,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人被洗脑而买入,如果洗脑买入的人始终多于恐高卖出的人,那么股价会继续上涨,反之就会下跌。

正常情况下这个炒作过程一两年就会完成从启动到落幕,不过最近几年黑天鹅事件挺多的,这使得某些抱团资金可以反复炒作同一概念。

格力电器在持续增长的年份里,估值一直就不高,公司还被不断质疑,因此真正买入的散户并不多。而到了营收真正到顶的时候,你看到周围都是看好格力的声音,这就是最后阶段的洗脑。当时被洗脑的人不断冲进来,而高点减持的人不断退出,再之后公司业绩无法维持,新韭菜终于醒悟不再冲进来,于是股价就腰斩了。

不止是格力电器,多少明星股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上涨时各种逻辑吹上天,接盘韭菜不够用之后股价最终还是会回落。

另外一个很多人想不到的,就是股价回落之后业绩往往也不行了,并且都是股价先回落,业绩后不行。很多时候也不是这些资金先知先觉,而是接盘侠越来越无以为继,而公司强行催高的业绩也需要消化消化。只不过有些公司的业绩只是虚高了一些,终归还在增长,这些公司经过调整之后又起来了。而有些公司是纯粹在做业绩,股价跌了,逻辑就被证伪了,后面你再去做就被人识破了,所以也就没有后来了。

大多数人都很难规避接盘风险,私人大股东话语权太强就有这个问题,个人投资者信息有限,你只靠公开信息很容易踩雷。要么不要去买私人小公司的股票,代价是会错过一部分的成长股,收获是可以避开绝大多数的雷。要么清仓多分散几个,风险权重只是被降低了,并没有消失。

之前我在分析房地产公司的时候就和大家提过,我只买实力雄厚的央企地产股,不买民企背景的。现在来看,至少道德风险是规避了。而地产公司的主要风险其实还是道德风险,因为报表并不诚实。

再回到格力电器的减持公告上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京海的这个投资肯定是赚到了。2007年持有至今,虽然格力电器股价从高点已经腰斩,不过回报也有20倍!15年20倍,年化22%已经堪称股神级了。

所以谁都没亏。既然利益绑定已经松动,所以京海的减持其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从董小姐亲自下场搞直播那一天大概就决定了,这一天早晚要来。

那么,这次减持到底是好是坏呢?先给大家看看减持的细节:

我对格力电器二股东减持格力股份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在格力改革销售渠道的大背景下,京海与格力渐行渐远应该是大趋势,今天不卖明天也会卖。当前持股还在5%以上,毕竟线下的业务还有,只是重要性降低了。

接盘的机构会不会短线卖出呢?

减持笔数是21笔,其中又有两个成交价:30.96元和32.37元。而格力电器昨天的收盘价是33.9,这两笔交易都是折价的:30.96成交的折价了8.67%;32.37成交的折价了4.51%。

这个折价率在大宗交易里算正常,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30.96元成交的一共是17笔,总金额是14.04亿,涉及6个机构和8个证券营业部。32.37元成交的一共是4笔,总金额是21亿,涉及4个机构。

会不会卖出要从买入的逻辑来考虑,他们此时接盘的信心在哪里?如果信心不足,那折价就是安全垫,卖出是迟早的。而如果有信心,为什么不等股价涨的更高呢?

今年一季度,用于制造家电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铝、铜、塑料、钢,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54%、17%、8%、5%。原材料涨价带来生产成本上涨,倒逼产品要涨价。今年格力和美的空调都涨价了,但涨价也仅仅是为了消化成本,而代价就是销售大幅下滑。

保营收还是保利润?即便不提价也未必能带来营收,因为地产现在也不行了,空调销售非常依赖于新房销售。

白色家电的冬天已经来了,不仅仅是空调,洗衣机、冰箱、厨电等都在下滑,格力的多元化突破口之一是在冰箱洗衣机小家电,这个难度现在更大了。还有小米这样的搅局者。

从业绩确定性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买入的好时机。

不过估值也在相对低点,这是唯一值得安慰的。不过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很多股票都是越跌估值越高,因为越跌业绩越差。格力电器会不会如此?股价在腰斩线上徘徊了有半年了,现在跃跃欲试,是重新启动还是在骗人入场?如果是重新启动,动力又在哪里呢?你觉得怎样的逻辑能说动你买入呢?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7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