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最早是由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其认为,除了真实的钱包这种实际账户外,人们的心里还存在着另一种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彩票并没有金额数量上的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这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越是得来容易的钱,越不经用。
如果今天晚上打算去听一场演唱会,票价是200元,出发之前发现昨天买的一张价值200元的电话卡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演唱会?
大部分回答者仍会去听。
可是如果情况转换一下,假设出发之前发现准备买票的200元丢了,继续去听演唱会需要再花200元,是否还会去听?
结果是,大部分人都说不去了。
虽然损失的金额同样是200元,话费账户里的损失却不会直接影响你去不去看演唱会,只有当演唱会账户有损失时,你的决定才会有所改变,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不仅对我们日常消费支出产生影响,在金融投资中,心理账户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大多数投资者将浮盈与浮亏放在两个不同的账户当中,浮盈的部分即使亏了也不心疼,但是浮亏扩大却很扎心,这样会导致盈利的部分缩水甚至亏损,而本身亏损的部分由于没有及时“割肉”而导致亏损放大。
平常心对待浮动盈亏,从整体的投资组合出发,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同样地,生活中只有在面对同样价值的事物时,仍能够保持相同的态度,才能够避免心理账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