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限售股?
限售股就是那些限制售出的股票,这些股票不能在二级市场进行自由交易,需要等限售期结束后,才可以自由买卖。
目前A股市场的限售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类是股改产生的限售股;另一类是新股首次发行上市 (IPO)产生的限售股。在分析一个企业的股本时,我们会发现有的企业总股本和流通股相等,而有的企业总股本与流通股是不等的。·下图显示公司总股本=6.58亿,流通股=6.06亿,那么还剩0.52亿就是非流通的限售股。这部分股份被某些股东所持有,但并不能公开流通,不能自由买卖。
那为什么这部分股票要被限制出售呢?主要原因是这些股票通常是上市公司以非公开募集的方式发行,原始股东以低价格获得,如果不限售,等股票一上市,股东可能就会立马出售以获得丰厚的收益,这会打压股价,对其他投资者不利,导致二级市场的股票抛售,扰乱市场秩序。限售股一般限售期限为1-3年。
限售解禁是利空还是利好呢?
股票解禁本身不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真正担忧的是解禁后可能发生抛售。如果股东集中抛售,会对股票市场短期的供求关系造成影响,从而使股价下跌;但如果股东并不集中减持,其对股价并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因此,限售股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对于关注公司的解禁情况,投资者更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公司的内在价值,寻找合理的配置价位。解禁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抛售,解禁后各类股东的动作常常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大股东的类型,比如处于行业垄断地位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东会对其保持较高的持股比例,多数会综合考虑公司信誉、控制权等多方面因素,不会轻易套现。还有些民企投资家多数会专心从事实业,并非热衷于买壳卖壳,从事资本运营,因此限售股解禁后,大规模套现以实现退出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大股东属于擅长资本运作,则有套现的可能。其实对于基本面优秀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来说,即使限售解禁后,大股东出现减持,反而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逢低买入的机会。